正文
一、事件回顧:從飯圈罵戰到隱私裸奔
“一位孕婦因在社交媒體評論韓國明星行程,遭粉絲瘋狂攻擊,個人信息、工作單位被曝光,丈夫手機被辱罵電話轟炸。而這場網暴的參與者之一,竟是某互聯網大廠高管的13歲女兒。”
事件起因于孕婦發表中立觀點后,引發粉絲群體圍攻。百度副總裁謝廣軍之女“眼眸”參與其中,不僅公開孕婦隱私,還涉嫌多次在飯圈“開盒”素人,甚至宣稱“人不在國內不怕報警”。隨著網友深扒,其家庭背景曝光:父親月薪22萬,女兒在加拿大留學,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
父親回應:謝廣軍通過朋友圈致歉,承認疏于管教:“作為父親,未能教會孩子尊重隱私,深感愧疚。”但網友質疑:“高薪高管為何教不好一個孩子?”
二、律師解讀:未成年人“開盒”的三大責任
民事賠償:父母兜底,代價沉重
根據《民法典》,未成年人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監護人需承擔賠償、公開道歉等責任。若孕婦因網暴導致流產或抑郁,賠償金或達數十萬元。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付建指出,即便孩子只有13歲,父母也需“買單”。
行政警示:年齡不是護身符
未滿14歲免于行政處罰,但公安機關可責令父母嚴加管教;若涉事者年滿14歲,散布隱私最高可處10日拘留+500元罰款。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肖錦陽強調,平臺若未及時刪除違法信息,可能面臨監管部門處罰。
刑事風險:數據來源成關鍵
律師指出,若查實女孩利用“百度數據庫”獲取隱私,其父作為高管若涉及數據泄露,可能觸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面臨7年有期徒刑。
三、社會反思:當“開盒”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武器
黑色產業鏈:50元查戶口,400元查全家
調查顯示,部分未成年人通過“社工庫”購買隱私信息,形成“查人—掛人—收錢”的惡性鏈條,甚至將“開盒”當作賺零花錢的副業。
家庭教育盲區:精英家庭的親子裂痕
心理學專家分析,高管家庭常見“物質富養,陪伴匱乏”。謝廣軍女兒留學海外,長期缺乏父母溝通,轉向虛擬世界尋求認同。網友感慨:“賺22萬月薪,換不來孩子一句心里話。”
平臺責任:流量至上的惡果
事件發酵后,涉事微博賬號迅速封禁,但孕婦隱私早已擴散。律師呼吁平臺建立“網暴熔斷機制”,1小時內凍結傳播鏈。
四、給普通人的啟示:如何保護隱私?
防護口訣
快遞地址別寫真名(可用“某女士/先生”)
朋友圈慎曬證件、機票
遭遇“開盒”立即截圖報警,拒絕“忍氣吞聲”
家長必做三件事
定期檢查孩子社交賬號,警惕異常發言
用真實案例代替說教:“這個姐姐罵人被告,家里賠了8萬”
建立家庭信任:“被欺負了先告訴爸媽,我們一起解決”
結尾:法律是底線,溫度是解藥
“這場風波沒有贏家:孕婦被迫注銷微博,女孩被貼上‘罪犯之女’標簽,而一位父親的朋友圈道歉信下,3萬條評論仍在爭吵。或許我們該記住:法律是約束,不是教育偷懶的借口;隱私是鎧甲,不該成為傷人的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