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弊攻防戰:當技術面試淪為“人機對抗”
遠程面試的便利性正被AI技術顛覆。今年3月,哥倫比亞大學21歲學生Chungin Lee憑借自研的Interview Coder系統,在亞馬遜、Meta等科技巨頭的技術面試中“橫掃”offer,卻因作弊行為遭校方紀律處分。
“隱形外掛”如何運作?
Lee創立的Interview Coder公司,以每月60美元訂閱費提供“作弊神器”。該系統通過智能截圖實時捕捉面試題目,利用生成式AI模型在2-3秒內生成代碼解決方案,還能自動調試并生成技術解釋。更令人咋舌的是,其“隱形模式”可規避Zoom等平臺的屏幕共享檢測,眼鏡反光、窗口切換等傳統監控手段完全失效。有面試官直言:“前一秒候選人還在支支吾吾,突然就能流利輸出完美答案,這種割裂感太明顯了!”
企業緊急筑起“反作弊防線”
面對AI作弊的猖獗,科技巨頭展開強勢反擊:
技術監控升級:亞馬遜啟用雙攝像頭監考系統,除面部追蹤外,新增手部動作捕捉功能,并實時分析代碼編寫節奏;
流程再造:谷歌部分部門重啟線下白板編程測試,德勤在算法題中嵌入“陷阱變量”,專門針對AI模型的思維慣性;
契約約束:Anthropic等公司要求候選人簽署《AI使用承諾書》,違規者將終身禁用應聘資格。
即便如此,反作弊成本仍在飆升。亞馬遜內部數據顯示,2024年線上面試的作弊查處成本同比激增320%,部分團隊甚至配備專業“AI鑒證師”。
技術倫理的灰色地帶
Lee事件引發的爭議遠超個案。支持者認為,AI輔助已成編程常態,企業應接受“開卷考試”新常態。事實上,GitHub調查顯示,83%開發者日常使用Copilot等工具。反對者則痛斥這是“能力造假”,某硅谷CTO坦言:“我們招的是能解決問題的工程師,不是AI操作員?!?/p>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貓鼠游戲”正在扭曲技術生態。部分求職者開始專攻“反偵察技巧”,用防反光貼膜處理眼鏡、刻意加入語法錯誤提升答案“人性化”、甚至訓練AI模擬人類思考時的語氣詞。正如Lee在退學聲明中宣稱:“程序員崗位兩年內就會被AI淘汰,作弊只是提前適應未來?!?/p>
行業變革進行時
這場攻防戰正倒逼招聘體系革新:
評估維度重構:Meta試點“項目制面試”,要求48小時內完成包含需求變更的完整開發流程,重點考察AI協作能力;
技術賦能監管:微軟研發的DeepSign系統,可通過聲紋、微表情、代碼指紋三重認證識別作弊;
教育體系反思:哥倫比亞大學已增設《AI倫理與職業操守》必修課,并將代碼倉庫活躍度納入成績考核。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技術始終是雙刃劍。正如谷歌CEO皮查伊所言:“我們既要擁抱AI提效,更要守護人類智慧的價值尊嚴?!?或許真正的解題之道,在于構建更能體現綜合能力的評估生態,讓技術回歸工具本質,讓人性閃耀職業光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