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近日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機動車環境監管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構建 "源頭防控 + 過程監管 + 末端治理" 的全鏈條機動車環境監管體系,重點破解貨車超標排放難題,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創新監管模式 破解貨車排放治理難題
意見首次提出貨車差異化檢驗制度,對安裝遠程排放管理終端且數據穩定達標的 3.5 噸以上柴油貨車,可免于年度上線檢測。這一政策將有效減少合規車輛的檢測成本,同時通過 "電子圍欄" 技術實現動態監管。對于違法排放車輛,將實施 "黑名單" 管理,停止享受免檢政策,并強化溯源追責。
在執法監管方面,將建立 "天地車人" 一體化監控網絡。依托超限超載檢測站、物流園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多部門聯合路檢,重點查處 "三不兩改一黑"(不使用污染控制裝置、不添加尿素、不運行 OBD 系統、擅自改裝裝置、冒黑煙)等違法行為。同時,運用遙感監測、黑煙抓拍等技術手段,實現超標排放車輛的精準篩查和溯源。
強化全鏈條監管 壓實各方主體責任
在檢驗檢測環節,將提高排放檢驗機構準入門檻,統一資質認定標準,強化設備防篡改技術要求。建立記分管理制度,對偽造數據、虛假檢測等行為實施 "一票否決",嚴重違法機構將被撤銷資質。同時,推行維修工位視頻監控,建立維修數據與檢驗數據的電子交互系統,防止虛假維修。
針對源頭治理,將推動車企完善 OBD 系統防篡改功能,建立排放召回管理系統。通過分析遠程監控、維修記錄等數據,對存在排放缺陷的車型實施強制召回。此外,落實老舊車輛報廢更新政策,重點推進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貨車和燃油乘用車的淘汰更新。
科技賦能監管 構建智慧監管體系
意見提出建設全國統一的機動車排放檢驗監管平臺,實現檢驗數據三級聯網和跨部門信息共享。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 AI 分析模型,精準識別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和車輛超標排放行為。同時,開發貨車監管平臺,實現 OBD 數據實時監控和超標預警。
在執法能力建設方面,將配備 OBD 診斷儀、尾氣檢測儀等專業設備,推廣氮氧化物快速檢測技術。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完善行刑銜接制度,對使用作弊器、篡改 OBD 數據等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政策意義深遠 推動綠色交通發展
此次政策創新構建了 "激勵合規 + 嚴懲違法" 的監管機制,通過差異化檢驗降低企業成本,通過智慧監管提升執法效能。數據顯示,我國柴油貨車保有量占機動車總量的 6%,但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超 50%。新政實施后,預計可使重點用車單位超標排放率下降 40% 以上,推動 PM2.5 和臭氧濃度協同改善。
同時,政策將加速新能源汽車推廣,鼓勵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綠色出行體系。到 2025 年,通過老舊車輛淘汰和新能源替代,預計可減少柴油消耗 1200 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 3000 萬噸。
此次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機動車污染治理進入精準化、智能化新階段。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賦能,將有效破解 "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 的困局,為實現 "雙碳" 目標和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有力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