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米步行、5分鐘擺渡、50分鐘換乘——這是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打造的便捷鐵轉空換乘流程。近年來,聚焦“軌道上的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圍繞空鐵聯運出臺了優化空鐵聯運“一站式”購票服務、啟用高鐵候機樓空鐵聯運旅客專屬休息區等一系列措施。2024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中轉旅客數量達到128.9萬人次,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長了100倍,空鐵聯運旅客數量也突破了100萬人次。目前,機場已形成200公里~500公里的空鐵聯運輻射圈,有效增強集聚輻射能力,區域航空樞紐作用更加凸顯。
高鐵正定機場站
這是空鐵聯運發展的一個生動例證。空鐵聯運是航空運輸與鐵路運輸相互協作的一種聯合運輸方式,通過機場與高鐵站的無縫中轉,充分發揮“雙高”的速度優勢,使航空運輸和鐵路運輸各自的輻射圈得到進一步拓展。打破壁壘、融合銜接,空鐵聯運如今正在為流動的中國帶來蓬勃活力。
服務持續更新
體驗不斷提升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昆明等超過40個國內主要城市及其周邊1100余個火車站均推出了空鐵聯運售票服務。國航、東航、南航和春秋航空率先與鐵路部門打通了票務信息系統,實現航空公司App與鐵路12306App的系統對接,旅客在任意一方App上均可“一站式”購買空鐵聯運票。不僅如此,通過數據共享和算法優化,系統還將根據實際情況,為旅客推送換乘時間合理的聯運行程,對中轉接駁時間的計算甚至精確到分鐘。
隨著空鐵聯運服務的進一步完善,旅客的出行體驗也不斷提升。以武漢為例,武漢天河機場站作為全國首個與航站樓深度融合的地下高鐵站,通過立體化交通設計,實現了列車門與飛機艙門的零距離對接。通過動車直達模式,從高鐵漢口站到武漢天河機場站僅需12分鐘,出站后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T3航站樓,全程換乘45分鐘即可完成,旅客出行效率大為提高。目前,空鐵聯運服務已覆蓋漢十高鐵、漢宜鐵路、武咸城際鐵路沿線的23個車站,包括武漢市內的漢口、武昌、武漢東站,以及襄陽、宜昌、咸寧等13座城市的車站。旅客從這些站點出發,均可通過直達動車快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真正實現“一票通達、多點聯動”的交通網絡化布局,武漢作為中部樞紐城市的輻射效應也進一步增強。
空鐵聯運帶來的出行“加速度”背后,是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的雙重加持。2024年10月,長沙機場發布“星程天地 空鐵聯運”品牌,升級打造集票務、站務、行李、貨運、航旅于一體的保障模式,與長沙高鐵南站互設空鐵聯運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多元服務;互設專用安檢通道與柜臺,統一標識,實現換乘全流程無縫銜接;聯合同程旅行,推出“一個訂單、一次支付、一碼通行”服務;推進空鐵(軌)聯運行李直掛,機場與高鐵之間可實現雙向運送和行李暫存;為空鐵聯運旅客提供免費乘坐磁浮列車、免費住宿、優惠購物、優惠機票等無憂服務。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打造的“星程天地 空鐵聯運”服務品牌
此外,今年春運期間,東航借助“空鐵聯運”“空巴聯運”“空港通”等服務產品,不斷提升旅客無縫中轉體驗。位于上海虹橋站的東航空鐵聯運服務中心累計為超3000人次旅客辦理換乘服務,托運行李超2200件;在上海虹橋、浦東兩場的“空港通”服務柜臺累計服務旅客超1900人次,托運行李約1300件。
發掘“航空+鐵路”潛力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未來發展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空鐵聯運展開了深入討論。
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煜帶來的提案之一便與此有關。他認為,目前我國現代化鐵路、機場體系正迅速形成,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比如兩網分離,即高鐵站和樞紐機場分開建設,使樞紐機場與通達高鐵的城市之間連接能力削弱,不利于國際樞紐打造。為更好地實現高效集疏運,王煜建議,把加強空鐵“兩網融合”納入國家“十五五”發展規劃,綜合考慮政治、經濟、人口、產業等因素,使兩網乃至多網客流實現高效集疏運,形成相互支撐的合力,打造具備多式聯運功能的綜合交通樞紐,尤其樞紐城市應盡可能“多站合一”。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關注到空鐵聯運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他建議,為更好地滿足居民在澳門、橫琴兩地之間往來的交通出行需求,在完善琴澳軌道交通銜接體系的同時,應強化航空樞紐聯動,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與澳門國際機場的交通銜接,以及珠海金灣機場與澳門國際機場的空鐵聯運,通過高鐵銜接兩大機場,深化珠澳機場協作,打造大灣區西部國際航空中轉樞紐。
空鐵聯運在物流領域的實踐也引發討論。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陸港集團董事長劉瑞領認為,京津冀有發達的陸海聯運交通體系,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近年來持續增加,構成了穩定高效的物流網絡,而低空經濟中的低空物流具有靈活性強、速度快、節能環保等優點,恰好能與陸海聯運交通體系互補,將成為京津冀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如果能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制定空鐵聯運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樣板、強化新型基礎設施配套,空鐵聯運就一定能夠“迎風而上”,成為低空經濟高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兩會代表委員帶來的一份份建議、提案,為空鐵聯運的未來發展增添了更多可能。
打破傳統運輸方式壁壘
“空鐵聯運”展現廣闊出行前景
長期以來,航空與鐵路通過市場選擇形成了各自的優勢范圍,而空鐵聯運則為中長距離、長距離出行帶來了新的合作空間。隨著傳統運輸方式之間的壁壘被打破,航空與鐵路將由競爭走向競合,織就一張更加廣闊的交通網。
2024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意見》,其主旨是通過深化改革,打破區域和行業壁壘,促進多種交通運輸方式協同融合,促進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提高綜合交通運輸效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其中提到,要“推動交通運輸跨區域統籌布局、跨方式一體銜接、跨領域協同發展”。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在航站樓內設立了中轉聯運休息廳
近年來,民航局與國鐵集團始終保持著密切的工作協同,在完善空鐵聯運基礎設施、創新空鐵聯運產品、提升空鐵聯運服務、擴大空鐵聯運信息共享范圍、推進空鐵聯運示范工程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共同促進綜合運輸服務一體化發展。2024年6月,民航局與國鐵集團共同簽署了《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提出在產品設計方面,雙方將推動在更廣領域、更大范圍實現“一次購票、一次支付、 一證(碼)通行”,支持雙方企業在常旅客計劃、特殊旅客保障、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持續加強合作;在旅客服務方面,將為旅客提供便捷舒適的空鐵聯運服務,根據需要在機場、車站互設換乘服務中心,鼓勵航空公司、機場、鐵路車站等在換乘接駁、快速安檢、值機檢票、貴賓服務、行李寄存等方面創新服務流程、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范圍;此外還提出了頂層規劃、設施建設、信息互聯互通、試點示范、標準規范等多個方面的合作內容。
由此可見,空鐵聯運不僅帶來了出行方式的變革,也正推動實現交通網與物聯網的有機融合,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流動得更加順暢,為經濟社會和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能。未來,空鐵聯運還將為“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圖景增添更多色彩。(中國民航報 記者潘瑾瑜)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彤
審核|程 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