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6日,復旦大學校園里彌漫著壓抑的氣氛。28歲中文系博士宛某失蹤48小時后,警方在松江大學城附近的河道里發現了他的遺體。法醫報告顯示這個年輕人系溺水身亡,排除了他殺可能。當校方把消息告知他遠在安徽老家的父母時,電話那頭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劃破了校園的寧靜。
時間倒回三天前的深夜。監控畫面定格在3月14日凌晨3:07分,身著深灰色薄外套的宛某低著頭快步穿過宿舍區鐵門,單薄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料峭春寒中。這個細節讓事后查看監控的同學們心頭揪痛——當時上海夜間溫度僅有5℃,而宛某連件厚外套都沒帶。
"下午組會他缺席時我們就覺得不對勁。"同門張同學回憶,宛某向來是實驗室最守時的人。3月15日上午,導師發現聯系不上這個得意門生,發動二十幾個同學分頭尋找。大家翻遍圖書館、實驗室和常去的食堂,直到在保衛處監控室看到那段凌晨錄像,所有人的后背都竄起涼意。
警方調查還原了這個寒夜的故事:宛某從宿舍出發后,沿國權路往西走了兩公里,在黃浦江支流岸邊留下最后足跡。打撈上來的遺體保持著蜷縮姿態,法醫在他手機里發現了定時發送給父母的遺書,字里行間反復出現"論文卡殼""對不起導師""撐不下去"等字眼。
在同學印象中,宛某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出生在安徽縣城普通職工家庭的他,從小就是學霸。母親李女士紅著眼眶翻出兒子從小到大的獎狀:"這孩子特別懂事,讀博后連過年都在趕論文,三年沒回家了。"朋友圈里最后一條動態停留在元宵節,配圖是堆滿參考書的書桌和半碗泡面。
"他最近總說自己像在迷霧里走不出去。"室友小王想起半個月前的深夜,宛某在陽臺上抽了整包煙。當時他正為博士論文的核心章節焦慮——這個研究方言演變的課題需要大量田野調查,但疫情導致數據采集中斷,理論框架始終立不起來。導師多次催促進度,原本溫和的學者在組會上拍了桌子。
文學院陳教授透露,現在文科博士面臨雙重困境:既要發夠C刊論文,又得完成20萬字起步的學位論文。"像宛某這樣的寒門學子更艱難,家里等著他畢業掙錢,根本沒退路。"知情學生透露,宛某曾兩次延畢,助學貸款眼看要到期,手機里存著十幾個招聘APP。
悲劇發生后,復旦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排起長隊。心理老師發現,不少博士生存在睡眠障礙和焦慮癥狀。28歲的歷史系博士小林坦言:"我們這屆12個同專業博士,有7個在吃抗抑郁藥。每次聽說誰延畢了,群里就死寂好幾天。"
宛某的葬禮在老家低調舉行。父母把他最珍愛的藏書連同未完成的論文手稿一起下葬,墓碑旁擺著學生證上撕下來的照片——那個戴黑框眼鏡的清秀男生,永遠定格在28歲的春天。而在千里之外的復旦校園,圖書館五樓靠窗座位再沒人使用,同學們自發在那里放了一束白菊,花瓣上凝著上海三月的冷雨。
教育學者指出,這起悲劇暴露了當前博士培養體系的深層危機。據統計,我國博士延期畢業率已連續五年超過60%,而高校心理干預資源嚴重不足。當我們為"雙一流"建設歡呼時,是否該聽聽圖書館通宵燈火里那些壓抑的啜泣?畢竟,比論文更珍貴的,是每個年輕學者眼里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