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是至今為止于全球財富排行中站位最高的華人企業家。在1995、1996、199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連續三年成為華人首富、亞洲首富。他是香港四大家族一代創始人,被人們稱為“地產大亨”“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作為曾經的首富,李兆基的打拼史可謂傳奇。
編輯丨糖糖
綜合自丨上游新聞、易簡財經、大河報等
有“四叔”之稱的香港地產富豪、恒基兆業地產創始人李兆基的傳奇一生落幕。
3月17日,恒基兆業地產官網發布消息稱,“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沉痛宣布集團創辦人李兆基大紫荊勛賢,痛于今天黃昏,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與世長辭,積閏享壽九十七歲。”
李兆基出殯儀式的舉行日期,一切等家族安排妥當后,將會另行公布。
▲李兆基/視覺中國圖
1928年,李兆基出生于廣東省順德市,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人稱“四叔”。他曾任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榮譽會長,世界順德聯誼總會名譽會長,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原主席、總經理。
李兆基是至今為止于全球財富排行中站位最高的華人企業家。在1995、1996、199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連續三年成為華人首富、亞洲首富,并居全球第四的高位,1995年獲得“亞洲企業家成就獎”,同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勛章”。
他是香港四大家族一代創始人,被人們稱為“地產大亨”“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作為曾經的首富,李兆基的打拼史可謂傳奇。
1.
/出生于金鋪世家,
創造“按揭”理念/
李兆基的父親在20世紀20年代在故鄉經營黃金、匯兌和外幣買賣。
李兆基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經營家族生意,蹲在金鋪柜臺學看金、熔金、鑒金,12歲時已把黃金生意的門道摸得門兒清,被街坊稱作“黃金奇才”。
15歲那年,老爹直接把順德兩家店鋪甩給他管。當時正值抗戰時期,貨幣貶值像坐過山車,李兆基卻悟出一個道理——黃金和土地才是硬通貨。
這個認知,為他后來轉戰香港埋下伏筆。
1948年,20歲的李兆基揣著1000塊港幣獨闖香港,出色的經商天賦在那時已顯露出來。他利用自己所積累的經驗,開了幾間金鋪,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賺到第一桶金,作為事業啟動資金。而真正讓李兆基發跡的事業,還是地產。
1958年,香港樓市迎來轉折點。當時全港擠著50萬人口,但能蓋房子的地不到20%。李兆基一拍大腿,拉上郭得勝、馮景禧等7個老板成立永業公司,搞起了房地產。
到了1963年,李兆基和馮景禧、郭德勝3人將永業公司重組,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其中郭德勝出任主席,持股40%;李兆基出任副主席兼總經理,持股30%。
創辦公司過程中,李兆基的才華進一步顯現,圖紙設計、買地、銷售全部由他負責。他創造出一個分層銷售和分期購買(即按揭)的辦法建樓賣樓。短時間內新鴻基企業就在地產界嶄露頭角,獲利頗豐。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也被業界冠以“三劍俠”的美名。
李兆基所始創的分期購買,更在此后被廣泛采用,對香港民眾置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新鴻基的三位創始人馮景禧(左一)、郭得勝(中)、李兆基
新鴻基慢慢做大做強,在1972年成功上市。上市時,李兆基和新鴻基和平分手,拿著公司派發的5000萬港元資產,他成立了恒基兆業有限公司,由此開啟了屬于李兆基的輝煌時代。
1981年,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將恒基兆業推上市,一舉集資10億港幣,充實了自己的實力。1988年,恒基兆業地產公司全面收購了永泰建業,將之改名為“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李兆基通過借殼上市、以小博大等操作,一舉躍入香港十大富豪榜。
在香港,恒基兆業很少參加政府的土地拍賣,但總有辦法買到地盤,而且質優價廉。這主要在于李兆基有兩大法寶。第一是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當年,港府征收新界的農用地作發展用途,是先用換地權益書向農民們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撥付時才與其交換。李兆基就以現金購入他們持有的換地權益書,既受歡迎,又價錢便宜。等政府一宣布開發計劃,他買得的大量權益書就會變成可發展的地皮。
第二種購地辦法,則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舊樓改建。買下黃金地帶的舊樓,在舊地蓋新樓。這種辦法一舉多得,發展商得利、市容煥新、舊業主套現、政府增加稅收,但卻十分辛苦,因為單獨收購一個小物業(如一個住戶)并不能支持一個地產項目的發展計劃,所以恒基兆業還練出一個絕活——并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為了收到舊樓,他布下天羅地網,除面向本港外,還到在港留有物業的僑民移居地找樓買。并樓極其艱辛復雜,一個業主不賣就會滿盤皆輸,但恒基兆業卻對此情有獨鐘,幾十年來,并樓無數。李兆基有關于此的另外一句名言:“寸土必爭”,也傳播四方。
香港地產界權威人士在評判李兆基與李嘉誠、郭得勝、鄭裕彤四人時,曾有這樣的評語:長江實業雄才大略;新鴻基地產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勇氣逼人;恒基兆業則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2.
/被稱為“香港巴菲特”,
還熱愛公益事業/
除了地產大亨的名號,李兆基還被人稱為“亞洲股神”。
進入21世紀后,李兆基逐漸淡出了香港的地產行業,將精力轉向了資本市場,并且很快在金融市場再次掀起了風浪。
2004年12月,李兆基成立兆基財經企業,資產規模500億港元,主要從事股票投資,以中資股居多,先后購買中國網通、中國人壽、中國財險、中國電力、中石油、中海集運、平安保險、交通銀行、中遠控股、神華能源、建設銀行等股票,以美國“股神”巴菲特為榜樣,爭取每年有10%至20%回報,三年間,資產規模已增值至1700億港元。
不論是李兆基的“一元變八元”的理論,還是在美國次貸危機、日本股票中審時度勢的精準操作,都同樣大獲成功,實現從“地產大亨”到“亞洲股神”的華麗轉型。
但2008年后,他開始拒絕“股神”這個稱謂。原因是,金融海嘯使其資產大幅縮水,并且謙虛地對當年購買國企股的戰績回應道:“它幾乎是強迫你賺錢,認購了一年半年也不能賣,那一兩年間,每只股份都升幾倍。國企來香港上市,很多股份升十倍也有。”
被追問投資有何秘訣時,李兆基的回答是:多聽,多問,多思考。
他說,他經常與全球財經業人士見面,了解他們如何投資,聽聽他們的意見。
“你如果聰明及有眼光,問一便會知二。當你收集十幾二十人的意見后,再憑自己的眼光去做判斷,獨立做決定,也許你會比他們更懂得投資。”
除了醉心事業,李兆基對公益也十分熱忱。
事業穩固后,1982年,他創立了培華教育基金,并捐贈過多個大型培訓項目,如“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及“溫暖工程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并獲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任命為港事顧問。
通過“李兆基基金”,李兆基數十年來扶危濟困,并著重教育,大力匡助內地、香港及海外大學及中學,完善教學設施及設立獎學金等,歷年捐款數以十億元計。
他曾說:“做生意要講良心,賺了錢也要回饋社會。”多年來,他通過基金會捐資教育、醫療,甚至在汶川地震時豪捐4億,踐行著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李兆基共有5個兒女,包括3個女兒和2個兒子。長子李家杰沒有結婚,而是在國外生了三個兒子;次子李家誠與女明星徐子淇結婚,并育有兩子兩女?。
李兆基在2012年就已經分配好家產,大兒子李家杰管內地,主攻北上廣深綜合體;小兒子李家誠守香港,盯著中環、新界的地標項目;親妹妹馮李煥瓊抓財務,侄兒李健文管酒店。這套“家族聯合作戰”模式,讓恒基躲過了兄弟爭產的老戲碼。
此外,李兆基在2019年退休時設立了家族信托,將遺產與家族成員的生育表現直接掛鉤:每誕下一名直系后代可獲贈10億資產,且長孫繼承權優先于其他子嗣?。特殊的遺產分配機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恒基兆業目前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為營收增長但凈利潤下滑。?根據2024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恒基兆業的營收同比增長了14%,達到117.62億港元,但凈利潤卻下滑了34.91%,僅為39.85億港元?。
3.
/四大家族創始人只剩李嘉誠/
李兆基家族跟郭得勝家族、李嘉誠家族、鄭裕彤家族合稱香港“四大家族”。郭得勝、鄭裕彤早年已去世,李兆基故去后,四大家族一代創始人只剩李嘉誠一人。李兆基家族之外,其他三大家族現狀如何?
“洋雜大王”郭得勝1990年去世,彼時大家對新鴻基的未來一點都不擔心。
三個兒子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聯都是人才,郭炳湘出任新鴻基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郭炳江和郭炳聯則出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十幾年間,三兄弟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通過在香港和內地的物業發展,新鴻基地產在郭炳湘的帶領、三兄弟共同執掌下站穩了家族地位。
后來三兄弟鬧掰,郭炳湘被踢出公司,二兒子郭炳江入獄,成為香港豪門典型的“負面案例”。
郭家“散而不倒”,因為郭得勝生前通過匯豐信托,以郭氏家族信托的形式持有香港新地集團,郭老太鄺肖卿及其三個兒子是受益人。其中,家族財產收益55%由妻子鄺肖卿持有,三名兒子郭炳湘、郭炳江及郭炳聯則各持有15%。
因此有郭老太鄺肖卿在,郭家仍是一個整體。新鴻基目前的市值是2200多億,仍是香港地產界的巨頭,每年僅租金收入就超過250億元。?
截至2025年03月,鄺肖卿的身價為720億元?,這一財富使她成為中國女首富。
“家族資產整體打包”方式的家族信托,將家族成員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使得郭氏家族二代成功過渡。
鄭裕彤家族是香港有名的大富豪家族,他們的事業涉及珠寶、地產、基建、百貨等多個領域。正是由于鄭裕彤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經營,家族的商業帝國才能夠如此龐大。根據福布斯2023年財富榜單,鄭裕彤家族的資產接近300億美元,位居香港第三,僅次于李嘉誠和李兆基。
鄭裕彤本人在2016年因病去世后,家族生意由長子鄭家純接手,鑒于鄭家純已經70多歲,大部分事務陸續分配給了第三代成員。
不過,旗下新世界發展集團在2024年出現了近20年來的首次虧損,年度虧損達到171.26億港元。為了應對困境,家族計劃加快縮減債務,并目標出售非核心資產130億港元。此外,家族旗下的周大福也面臨著業績壓力,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20.43%,歸母凈利潤下降44.4%。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發展的問題,去年媒體廣泛報道,作為長孫的鄭志剛曾被視為第三代核心接班人,于2024年9月卸任行政總裁等核心職務,僅保留非執行角色。此舉被解讀為家族對其管理能力的質疑,也標志著接班策略的調整。
目前,鄭家三代仍在集團內部占據重要崗位,鄭志明(次子)任新創建集團聯席行政總裁,負責基建業務。鄭志亮(幼子)任周大福企業聯席CEO,主導北亞投資。鄭志雯(長女)任瑰麗酒店CEO及周大福珠寶副主席,分管酒店與珠寶業務。
但至于誰最后成為“接班人”到現在還沒有明確,鄭家純(第二代掌門人)近年來強調“才德兼備”的接班標準,并暗示可能引入職業經理人。
伴隨著李兆基的離世,“香港四大家族”創始人中,已有三位宣告辭世。僅余同樣是1928年出生、現年也是97歲的李嘉誠。
作為“四大家族”之首的李嘉誠家族,最近的商業動向可能更多一些。
近期,長江和記宣布與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包括巴拿巴兩個港口的權益。這事一度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李嘉誠家族的核心資產集中于長江和記實業(長和)與長江實業集團(長實),業務涵蓋零售、能源、基建、電訊及醫藥等領域。截至2025年3月,其家族總資產2600億港元,相當于香港股市總市值的1/3,李嘉誠本人則以373億美元繼續穩居香港首富寶座。
關于財產分配,李嘉誠完成這項工作。大兒子李澤鉅逐步接掌核心業務,主導多項戰略出售與投資決策,而次子李澤楷則獨立發展金融與科技產業。此外,李嘉誠的財富管理以家族信托基金為核心,通過復雜的股權結構控制長和、長實等上市公司。其資產分配注重風險分散與長期增值,例如將部分資產捐贈至李嘉誠基金會,用于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
作為香港的地產雙雄,李兆基和李嘉誠的世紀對決,曾經為人津津樂道。1985年美麗華酒店收購戰中,李兆基力挫李嘉誠,以12.5億港元代價保住了這家承載香港記憶的地標建筑。1994年的 "海柏花園 vs 新港城" 價格戰,更成為商界經典案例。現在,隨著李兆基駕鶴西去,一切也成為只能追憶的傳奇。
早年,李兆基還曾袒露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可以,他愿意用九成九的身家,即超過一千億元的財富,換取三十年青春。
他說,他留10億已經足夠享受一切了,如果能用1000多億換30年青春,那會很劃算。
可惜,寸金難買寸光陰,1000億也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