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浪潮已經按下了暫緩鍵,準確的說,是新批地鐵城市和新建路線難度逐年加大。那么,現有的50多個城市地鐵,誰家體驗感最好?是最先發端的北上廣?還是后起之秀深圳、成都、杭州?誰家換乘最容易?誰家線路最合理?誰家打卡點最多?
地鐵好不好,誰坐誰知道。于是大家的共識就愉快地達成了——體驗感最好的不知道(對不起了上海、寧波、鄭州……),但體驗感最差的,一定要投本地一票。
當年上海地鐵里程突破400公里的時候,位居全球第一,如今400公里里程都進不了中國城市地鐵前十名,可見這些年為了修地鐵,大小城市有多拼。
論新建程度,為“地鐵第四城”之名競爭了好多年的深圳和成都地鐵有效里程最多,大部分線路都是新的,這一點上有著先發優勢的北京、上海和廣州都差點意思,但深圳的換乘體驗確實說不上很好,深圳地鐵每個站的換乘邏輯都可能不一樣,反游客設置程度直追能讓人把腳走軟的北京地鐵。
太擁擠也是深圳地鐵的痛點,深圳地鐵的客流強度長期霸榜全國。人多就人多吧,偏偏深圳地鐵因為播音要普通話粵語英語播三遍,到站一開門就提示即將關門,一句“謹防袈裟(夾傷)”很容易讓乘客破防。討好型人格的大連地鐵估計是播音語種最多的地鐵,某些線路上的某些站會用普通話、英語、日語、韓語、俄羅斯語5種語言播報信息。
因為足夠新又有特色,鄭州地鐵的好評率很高,但修成那種怎么都賺不了錢的狀態,讓本地人很是為鄭州地鐵的運營操心。廈門地鐵不愧是“海上花園城市”,每每駛過跨海路段,就有廣播:“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視野感官一流。能與廈門一比的是重慶地鐵和青島地鐵,一個有著名的李子壩地鐵站,一個有跨海線路。地鐵線路覆蓋了幾乎所有城市重要景點的南京地鐵在規劃方面領跑。反面例子是濟南地鐵,因為泉水的原因,據說坐過濟南地鐵的都知道,核心地點幾乎都不覆蓋的城市地鐵真的是第一次見到。
至今沒有機場的最強地級市蘇州在地鐵方面表現上佳,車站新、線路多、覆蓋廣,還和上海直連,且人不多不擁擠。當然,這時候蘭州、呼和浩特等北方城市地鐵就笑了,我們就1-2條線,還嘎嘎新,主打一個松快,換乘什么的,不存在的。地鐵對東北城市還有額外的友好度,冬天大雪紛飛的時候,地鐵就是東北打工人的通勤之神。
智慧地鐵方面,提名成都地鐵,莫須有的偷拍事件,號稱360度無死角的監控想壞就壞;國際化方面,提名深圳地鐵,中國乘客再累、睡得再香也得被地鐵保安拉起來給外國乘客讓個座呢。
其實,地鐵體驗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三大指標互拉后腿:里程長,可以到達大部分想去的地方;設施新,新建地鐵的各種黑科技也更多一些;人要少,再好的交通載具人一多體驗感自然好不了。
拆開來看個個有理,一組合事事難辦。
以2024年跨年夜為例,北上廣深4個城市地鐵客運量超千萬人次,另有成都重慶西安杭州武漢5個城市地鐵客運量超500萬人次,當天共有29個城市地鐵客運量超百萬人次,只有青島和大連客流強度低于0.6不及格——反過來說,這個普天同慶的晚上,只有青島和大連的地鐵體驗感是最好的,其他城市地鐵除了人頭攢動就是人頭攢動,不少城市不得已臨時限流。
如果以地鐵客流占城市人口比重看城市發達程度,一線城市都在40%以上,上海最低,杭州、南京、成都、西安、長沙、武漢組成了30%左右的第二梯隊,除了魔幻8D城市重慶只有12.47%,其他城市的地鐵客流指標基本與經濟實力與城建水平掛鉤。
最后說一個打工人都倍兒認同的小細節,班次夠密、通勤率超高的香港地鐵,空調可能是開得最足的,乘客能夠很好地保證身上的干爽,而要是在北京、深圳、廣州等地的夏天著正裝地鐵通勤,感覺就不那么美妙了,甚至在部分南方城市地鐵,“外面凍到癡線、里面熱到抽筋”是常態。在出口連接各種商場方面,深諳地鐵物業建設之道的香港地鐵也做到了極致,非常方便,當然,香港地鐵的價格也是全中國最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