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數以千百計,但是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勇將的卻只有四位,比“萬人敵”多一個,比“萬夫不當之勇”少六個。
三國“萬人敵”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關、張、趙云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關羽也承認自己是萬人敵,他單刀赴會前說過:“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于澠池會[插圖]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
除了關羽、張飛、趙云三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并沒有再給其他人“萬人敵”的稱號,卻寫了十個人有“萬夫不當之勇”,這是十個人就是趙云(四十九回)、黃忠(五十三回)、嚴顏(六十三回)、李異謝旌二人(八十二回)、鄂煥(八十七回)、韓德(九十二回)、王雙(九十七回)、張郃(九十九回)、文鴦(一百回)。
萬人敵比萬夫不當之勇還高一個檔次,因為萬人敵不是自己一個打一萬個,而是指揮千軍萬馬,跟武功不是一回事,這一點我們從《史記·項羽本紀》中就能看到武功與萬人敵的區別:“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項羽名籍字羽,古人稱字而不直呼其名是尊敬,近代也是如此,比如李德鄰、白健生、程頌云、蔣介石都是尊稱,他們的姓名其實是李宗仁、白崇禧、程潛、蔣中正。
“丈夫當學萬人敵,一書一劍將何為。”明太祖朱元璋評價關羽:“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者,為無謀也。”
熟讀春秋精通兵法是一回事,有勇有謀又是另一回事,朱元璋沒進過學堂,但絕不是沒有文化,他不但是軍事家、政治家,而且似乎也能算個詩人,有些評書的定場詩,其實就是朱元璋的《廬山詩》:“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詩詞,讀者諸君都能背誦幾首,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大風歌》,更是有井水處便有人吟唱,朱元璋承認關羽為萬人敵,同時又說關羽缺少謀略,羅貫中雖然跟朱元璋不是一路人(據說羅是張士誠謀士),但對關羽的評價,確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僅授予四人“勇將”稱號,卻又讓這四位勇將都身首異處——四勇將之首自然是關羽關云長。
羅貫中借顏良敗兵之口授予了關羽勇將稱號:“顏良敗軍奔回,半路迎見袁紹,報說被赤面長須使大刀一勇將,匹馬入陣,斬顏良而去,因此大敗。”
關羽是不折不扣的勇將,但最終的結局,卻是身東吳首在曹魏,這也正應了朱元璋的“無謀”評語——如果關羽接到曹操向他通報的消息就撤兵回援南郡,結局肯定就大不相同了:“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斗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
如果關羽當機立斷從襄樊回軍,呂蒙陸遜偽裝成商人的輕步兵,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
顏良部下稱關羽為勇將,曹操則稱顏良為勇將:“顏良橫刀立馬于門旗下,見宋憲馬至,良大喝一聲,縱馬來迎。戰不三合,手起刀落,斬宋憲于陣前。曹操大驚曰:‘真勇將也!’”
關羽死于有勇無謀,同樣有“勇將”稱號的顏良,當然也是身首異處,殺他的自然是關羽,這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關羽“斬其首還”,當然不會把他的身體也帶走。
顏良有勇無謀,荀彧早有定論:“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除了關羽顏良,《三國演義》中還有兩位“勇將”,其中一個曹操很是喜歡:“龐德乃西涼勇將,原屬馬超,今雖依張魯,未稱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須皆與緩斗,使其力乏,然后擒之。”
龐德勇悍也是史書有記載的,但是他這個人卻是沒啥謀略,他不投降關羽的理由也很牽強,有些話根本就說不通,其結果自然也是身首異處。
跟龐德、顏良、關羽一樣身首分離的,還有蜀漢五虎將之下第一勇將魏延,他的“勇將”稱號,是劉禪授予的:“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熟讀三國的讀者諸君自然知道劉禪說此話的背景,事實上如果魏延不燒棧道,可能根本就不用死了——他燒毀棧道授人以柄,這才讓那些文官有了攻訐他的理由,連吳懿的妹妹吳太后也借題發揮,再加上費祎、蔣琬、董允添油加醋,魏延想不死都難了。
連陳壽都說魏延確實沒有造反之意:“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筆者遍翻《三國演義》,還用了技術手段查閱“勇將”二字,確實在此書中僅有關羽、顏良、龐德、魏延四人獲得過這二字評語,而這四位勇將同樣身首異處,當然不是巧合,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句話:“將在謀而不在勇,兵不在多而在精。”
說這四人全都是有勇無謀,可能有讀者不完全同意,因為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充分利用了天時地利,在這方面,他可比其他三位強多了。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可能是呂布之下第一勇將,但說他有勇有謀,也不完全準確,除了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南宋狀元、太子監軍陳亮也說過類似的話:“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容易受騙)也。”
李卓吾也說關羽是個厚道人:“云長信義,不設機械(巧詐,機巧。語出《淮南子·原道訓》:‘故機械之心,藏于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觀其待徐公明可見也。到底是個君子,不比小人,外厚其貌而衷薄甚也。”
三國僅有的四位“勇將”全都身首異處,雖然是被不同的人斬殺,但多多少少,都有些令人遺憾。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結局,把朱元璋評價關羽的話精煉成四個字就是答案:有勇無謀!
關羽是萬人敵,懂天時地利,也精通兵法,但是在大戰略方面,似乎還有所欠缺,如果是張飛接到曹操的“密報”,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
將在謀而不在勇,這四位三國勇將全都身首異處,其實也是一種必然:作為諸將和主帥,匹夫之勇不足恃,有勇有謀才是優秀將帥,讀者諸君看了這四位三國勇將的結局,是不是也大有感悟?如果他們多一點智謀,結局是不是就大不相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