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交屬性的表?
那天陪對象逛街買衣服,聽到銷售在介紹的時候,把自家品牌定義為“靜奢”。我平時比較宅,又有點土,這詞兒確實是頭一回聽到:但隨即就被這個價值主張背后藏著的那股子與世無爭、只為悅己的理念所吸引。對象說我掃碼的時候很帥。我看看左手腕,覺得同樣是走“靜奢”路線的LV新銳小鋼表Tambour更帥。
我深感LV鋼款灰盤Tambour是一只“反社交屬性”很強的表。買這只名不見經傳的冷門表款,也著實讓不少朋友出乎預料:真十來萬買了只LV的表啊?我曾嘗試解讀熱門表款們為何更受市場和流量(非表迷和藏家)歡迎,結論有三:品牌要響、社交好認、樣子夠閃。誠然,對于大部分人,掏出十多萬買個巴掌大的小玩意,追求點情緒價值和流動性那太合理了!但我賭五毛:除了表友聚會,當我帶這只表的時候,會多看兩眼的估計只有機場的安檢同學:手上的表看一下?
誰更有話題?
談牌子?LV那不是個做箱包服飾的么,做的莫不是時裝表吧。談辨識?這只表23年7月發布,LV出貨也一直藏著掖著,沒有敞開供應,估計一年半以來表主估計還沒有勞服一天接待的表商多,一二級市場的曝光度寥寥。談夠閃?鋼表本身就低調,而且Tambour的外殼和表帶以拉絲為主,拋光工藝用的還挺吝嗇,從頭到腳灰不溜秋的樣子有點像我家里的藍胖子。回想起發布以來,當大家聊起這只表,提到的最多的反倒是隨表附贈的那只據說售價五六萬的LV老花硬箱:似乎這就是21世紀對買櫝還珠最貼切的注解。
但對于持幣待購的手表愛好者,市場上冒出來一只“反社交屬性”的、走靜奢路線的Tambour當然也不是壞事。這首先是由一只的新銳大牌推出的厚積薄發的小鋼表。似乎把“新銳”和“大牌”并排在一起并不妥帖,但LV確實如此:畢竟是“世界首富”的產業,它在涉足制表的二十年里施展“鈔”能力一路開掛。收購機芯廠Le Cercle des Horologers,單論推出的動偶大復雜就讓我記憶深刻:題材大開大合,從愛因斯坦到川劇變臉再到荊棘玫瑰之愛,讓人拍案叫絕!
甚至講究到琺瑯也是邀請Anita大師下筆。至于藍水晶表殼之類的創新材質運用,和象征制表傳統日內瓦印記,LV更是擷取集團各個品牌特長,信手拈來不在話下。不論是機芯復雜度、盤面設計感、還是材質創新性,LV這幾年的產品著實可圈可點。而借助每年越辦越精彩的LV鐘表周,LVMH集團也隱隱有和傳統兩強鼎足而立的局面:看多了猛男粉湖水藍彩虹鉆,聽厭了螺樹鬼迪馬,表迷面前的菜單是不是也該添添新菜?
然而只靠大復雜,品牌多少會讓普通表迷有些距離感:不夠富裕,咱們確實買不起。而拉近距離最短的距離就是從價格相對親民、更適合大規模生產、更受市場歡迎的熱門“殼鏈一體式鋼表”切入了。對于久經沙場動輒一兩百年的品牌們,這是并非是什么秘密。但能把這張牌打好的卻不多:大部分運動鋼表流于“致敬”(如果不是堆砌)熱門表款的元素,再套上營銷部精心編纂的歷史故事。陶瓷嵌件,一體式鏈帶,多邊形表圈…這些產品什么都像,擦邊鬼,撞衫樹,唯獨缺了自己獨一份的設計語言。
運動表這塊試金石能試出品牌的設計功底究竟如何。反觀LV,在23年推出這款產品時,高調聲稱“這是自2002年涉足腕表業務以來最隆重的一次發布”,“擁有高水準的制表工藝,但設計上又不會囿于一兩年年的歷史與理念”。能否把“捧個人場”的關注度,轉化成貨真價實的財報數據,讓更多表迷成為表主、并為后續的產品鋪路,這只小鋼表可謂是LV品牌高級腕表市場開拓的急先鋒了。這兩三年來,我買表算是頻繁,但很少有其他表款讓我在刷新快遞消息的時候有等待Tambour給我帶來的這種期待感。
當我把Tambour的圖片發給表友們時,得到的評價中最多的是“這表質感不錯”——這正符合“靜奢”的特點:第一眼并非驚艷,第二眼越看越有。質感來自于卓越的設計,我認為這表做的好的有三點:細節豐富,整體性強,內斂克制。雖然整表都是灰色,但可謂五彩斑斕的灰:這張表盤從最外圈的時標刻度到六點鐘的小秒針總共設置了五層高低錯落的漸變,運用了四種帶來不同視覺效果的工藝。
拋開萬年歷這種本身就復雜、以及寶石隕石盤天生就很juicy的盤面設計,區區小三針能做到這種程度,真讓人眼前一亮!戴著Tambour的時候,我最喜歡在光線下晃動手腕,看著表盤中心的拉絲部分快速折射不同的明暗,這仿佛讓腕表有了生機。Sector dial(分區表盤)則給了設計師更多揮灑創意的空間:層層遞進又又不相同讓簡單表也顯得疏密有致不空洞,而浮雕形式的內圈數字刻度與雕刻下沉的外圈時標則在起伏之間勾勒出了好似山巒縱橫的磅礴。表盤是腕表的臉面:這塊灰盤的Tambour其實很上鏡、很耐看!
這表的整體感更是難得,是從內而外,從上到下的同步。色彩上的統一把內斂的氣質進行到底,但讓表主更會心一笑的是對設計語言的貫徹。最初我曾不解為何整表正面和表帶以拉絲為主,只有窄窄幾條拋光裝飾;又困惑為何機芯又沒有采用傳統高級制表的倒角修飾,卻用親民產品更常見的拋光效果為噴砂甲板鑲邊;還好奇為何機芯部分的人造藍寶石軸承劍走偏鋒選擇了透明色而不是常見的紅色。直到有天我把這幾處設計跟表盤、表鏈上用來分區的亮光飾條連在一起看,才豁然開朗:原來這是一種貫穿始終的設計語言。
它就像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以現代建筑為骨,傳統園林為魂,從外觀到內部空間,從色彩到材質,每一處都相互呼應,相得益彰。Tambour通體的拉絲如同博物館的白墻,低調而內斂;拋光的亮邊則似蘇博回廊中的漏窗,雖只占一角,卻足以給腕表提神。表盤上的分區亮光飾條,恰似園林中的流水,貫穿始終,將各個部分巧妙串聯。透明色的軸承恰似園林設計中的留白:不以色彩奪目,而用設計上的克制呼應整體的靜奢格調。這如同蘇博建筑中對色彩的精妙運用——以淡雅為底,以通透為綴,于無聲處彰顯高級感,將整體性貫穿到方寸之間。這種設計語言的一致性,如靜水流深,暗藏匠心于淡雅簡約。不張揚、不刻意,我認為這種“靜奢”的設計,正是這塊灰盤Tambour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在灰盤和藍盤之間選擇前者的原因。
針對這只LFT023自動上鏈機芯,不少雄文在前:在Tambour的價位段,首次搭載全新設計的珍珠陀機芯確實是給腕表加分不少,這里不再贅述。在我眼中,珍珠陀機芯的標桿是百達翡麗的240和朗格的L921.7。崔顥詩題在上頭,后輩們只好另辟蹊徑,比方說越做越薄。但正如我的腕表啟蒙馬老師一直說(但沒啥人聽)的,機芯的欣賞應該跳脫出小某書的圖片、不止于二維的視角:如果把機芯側過來看便會發現:大部分超薄珍珠陀機芯為了節省空間,往往犧牲了甲板的層次和縱深感,顯得單薄;而如何平衡尺寸減小和維持上鏈效率,則是連常青樹240都沒有妥善處理的難題。作為一款泛用型機芯,超薄并非LFT023的設計初衷和賣點:版路交錯之間,多層輪系便有了更充裕的布置空間。而“厚切”的22K金珍珠陀則讓表主倍感物有所值:搭配外圍齒輪,也算是兼顧了上鏈效率的實用性。
新款Tambour推出之后,LV停產了不少太過花哨的時裝表。這是推陳出新,但并非全盤否定:Tambour在法語中是“鼓”的意思,而品牌獨樹一幟的從上往下逐漸隆起、在四分之三處快速收窄的表殼在這只新產品上的保留,是對品牌歷史的極好的尊重。作為一只運動風鋼表,8.3毫米的厚度本身就是接近豪華運動鋼王的水平:而獨特設計的表殼更是把四分之一厚度藏在了緊貼手腕的地方:看著甚至比戴起來更薄!
Tambour當然也遠非完美:突兀的光擺卡度、走不準(實際并達不到號稱的天文臺標準)的機芯、沒有鎖把防水的表殼,以及表帶開合方式不夠方便的問題讓表迷和無法忽視。當然,這只是LV集團的第一枚高級運動表,瑕不掩瑜,道阻且長。作為表主,我還是很樂意和朋友分享這只表的佩戴體驗:這也算是半個LV腕表的老粉了吧?
為這篇文章收尾的時候,我和對象坐在千島湖畔。山花初放,春雨一洗,更顯清爽。她恰好穿著那件毛衣,真好看。
Vince
不顧家的表迷不是好老師
表態互動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第一眼并非驚艷,
第二眼越看越有的表
你買過嗎?
歡迎留言區曬出來
點擊下圖進入精彩文章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