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衛生巾問題被爆出后,小米做衛生巾的話題又被網友翻出,3 月 18 日#小米生態鏈總經理刪除不做衛生巾微博,#小米商標已含衛生護墊類,登上熱搜,網友開始呼吁小米做衛生巾。
再往前幾天,小米商城上線了一款不銹鋼紙杯。這款杯子以小米SU7 Ultra跑車的“閃電黃”配色為設計靈感,復刻一次性紙杯造型。然而,正是這樣一款小物件,卻在社交平臺上掀起軒然大波:首日銷量超預期三倍,二手市場溢價,甚至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
其實,像這樣的產品即便銷量再火,也難以為小米汽車貢獻多少直接銷售收入,但其背后的營銷效果卻遠遠超出了單純的銷售數字——幾個熱搜話題的曝光度,可能就價值上百萬元。
實際上,這小米通過跨界周邊制造現象級事件已成為一種常規操作。從工裝夾克到氣門芯帽,小米的周邊產品始終以低價格、高流量、強聯動的特性,與業務形成綁定。這種跨界引流的營銷策略,本質并非追求周邊銷量,而是以創意產品為媒介,構建品牌影響力與用戶情感共鳴,最終反哺核心業務。
這是一種很新的營銷方式。
01小米汽車跨界周邊走紅史
2024 年3月,雷軍發布了一段小米汽車工廠揭幕的視頻,視頻中他身穿的小米汽車工服外套意外成為焦點。眾多網友在評論區詢問這款工服是否有售。
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小米團隊迅速反應,推出了限量800件工裝夾克。這款夾克設計融入了小米汽車工廠經緯度等元素,售價299元的工裝夾克上線后瞬間售罄, “雷軍同款工裝” 也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同年 9 月,小米推出“Are You OK” 造型的氣門芯帽。 “Are You OK” 原本是雷軍在發布會上的一句口頭禪,卻意外成為了極具傳播力的網絡熱梗,這款產品將創始人IP與實用場景結合,適配自行車、電動車甚至汽車輪胎,迅速成為社交平臺“曬單”熱門。
有雷軍 IP 加持,這款產品的火爆,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今年的不銹鋼紙杯,依然是同樣的路線,利用SU7 Ultra的流量光環,疊加出人意料的設計——傳統紙杯不環保、普通不銹鋼杯笨重,通過可重復使用+輕便疊放的創新滿足需求,讓產品迅速爆火。
小米的這些跨界周邊,有一些獨特特點:
首先是非典型3C 或汽車配件,它們脫離傳統車標鑰匙扣、車載支架等范疇,轉向生活化、趣味化設計,降低用戶認知和消費門檻。
其次是平價高話題性,產品定價集中于幾十到幾百元區間,以“輕消費”吸引嘗鮮心理,同時通過限量制造稀缺感。
第三是流量反哺生態,周邊與核心產品形成配色、設計或理念聯動,實現雙向導流。例如SU7 Ultra的“閃電黃”通過紙杯滲透至日常生活,持續強化用戶對汽車的記憶點。
小米的這個策略非常高明,但它也不是始創者,早年不少奢侈品品牌推出過跨界產品,在汽車領域,干的最好的是特斯拉。
02特斯拉汽車周邊,品牌營銷的先驅實驗
2016年,特斯拉推出首款兒童版Model S電動車,售價500 美元,適合3-8歲兒童。當時特斯拉最便宜的車是大幾十萬的 Model S,那些 “買不起大 S” 的消費者,也能擁有一輛 “小 S”。 這款童車一經推出,便迅速售罄。從這里可以看出,特斯拉早已擅長通過推出周邊產品來提高品牌熱度。
2020年,特斯拉推出限量版龍舌蘭酒,750ml售價250美元,閃電造型酒瓶印有燙金Logo,未開售即被搶空,甚至在二手平臺上,空瓶的炒價高達500 至 800 美元,成為“最貴特斯拉周邊”。
同年特斯拉推出的Cybertruck不銹鋼口哨,以醫用級鋼材復刻皮卡棱角,售價50美元秒罄,被馬斯克稱為“吹響賽博未來的號角”。
2025年,特斯拉推出Cybertruck發條賽車模型,1:43比例合金車身,復古發條驅動,國內定價199元。開售當日同樣很快售罄。這與其說是玩具,不如說是“微型廣告”——用戶轉動發條時,Cybertruck的硬核設計語言通過指尖觸感傳遞,潛移默化強化品牌認知。
從特斯拉的這些 “出圈” 周邊產品,不難發現其套路所在:選在新車發布或交付的周期內推出,并巧妙地將特斯拉的工業制造能力和品牌聲量復用于周邊產品之上,從而達到提升新品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的目的。
正如一些網友說的,小米手機早期致敬蘋果,小米汽車致敬特斯拉,在推出跨界周邊產品這一點上,小米和特斯的“套路”確實著異曲同工之妙。
無論是小米的不銹鋼杯借勢SU7 Ultra配色,還是特斯拉口哨復刻Cybertruck造型,本質都是將核心產品的設計勢能下放,以低成本、高傳播性的周邊覆蓋更多場景。
“買不起車,但總買得起一個杯子或口哨。”這樣的話是品牌最想聽到的。
03跨界周邊的營銷策略
跨界周邊看似是小打小鬧,實則是一套精密設計的流量工程。其本質是將品牌勢能,通過低成本、高話題性的產品,撬動社交媒體的指數級傳播,其策略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借勢,生態鏈能力與流量復用
當核心新品發布時,品牌往往擁有極高的話題熱度,此時借勢推出周邊產品,新品本身所積累的生產力、設計能力和品牌勢能,都可以復用于周邊產品之上,實現一魚多吃。
這種借勢營銷的本質,在于將核心產品的光環輻射至周邊產品,實現流量利用最大化。小米SU7 Ultra的閃電黃配色、特斯拉Cybertruck的棱角線條,均被移植到杯子、口哨等產品中,既降低周邊開發成本,又強化用戶對核心產品的記憶點。
跨界不是拍腦門創意,本質是對品牌核心資源(設計、技術、流量)的二次開發。
用周邊填平新品發布周期的流量真空
從汽車新品發布到正式交付,往往存在數月甚至更長的周期。在這段 “空窗期” 內,如果品牌沒有持續性的營銷動作,新品很容易被大眾遺忘,前期積累的熱度也可能逐漸消退。
通過在新品發布周期內,持續推出不同類型的周邊產品,品牌可以不斷制造話題,維持新品在大眾視野中的曝光度,確保新品的熱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減。周邊產品所創造的聲量,本身也能為新品帶來額外的流量增量,延長新品的 “生命周期”。
Cybertruck皮卡2019年發布后,歷經多次跳票,但通過口哨、酒等周邊持續制造話題,讓“賽博朋克”設計語言長期霸占社交平臺。
利用粉絲經濟的規模效應
像特斯拉、小米這樣的頂級品牌,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擁有了龐大且忠實的粉絲群體。這些品牌粉絲對品牌的一舉一動都高度關注,并樂于主動傳播和分享品牌信息。像小米的工裝夾克、不銹鋼杯發售時,粉絲不僅自主傳播,甚至主動為產品設計提供建議。
因此,對于這些品牌而言,推出周邊產品,就如同在 “自有流量池” 中投放 “魚餌”,往往能迅速引發粉絲群體的追捧和擴散,形成強大的 “自傳播” 效應。
相較于普通品牌,頂級品牌在推出周邊產品時,天然就具備了巨大的 “聲量基本盤”,更容易引爆市場。所以,總體而言,這種跨界產品的營銷策略更適用于頭部品牌。
饑餓營銷與社交裂變
限量發售幾乎成為了周邊產品營銷的標配手段,限量銷售導致了饑餓營銷,有效地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當周邊產品供不應求,出現一搶而空,甚至在二手平臺上溢價銷售時,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便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消費,更被賦予了 “稀缺性” 和 “炫耀性” 的社交屬性。
用戶購買到“限量版”周邊產品后,往往更愿意在社交媒體上“曬單炫耀”,以此彰顯自身的獨特品味和消費實力。這種用戶主動的曬單行為,又會進一步引發裂變,吸引更多在消費者關注和購買,形成滾雪球效應。
社交媒體和創始人營銷
在周邊產品發布的同時,品牌創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積極造勢,往往能起到助推作用。像特斯拉的馬斯克和小米的雷軍,本身已經是“網紅” ,具備巨大的社交勢能,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言一行,都能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無論是馬斯克的推文還是雷軍的直播,都能迅速引發大量討論,迅速引爆社交媒體話題,為品牌帶來熱搜、熱榜,這些熱搜又會反過來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參與。
因此,這種跨界周邊的營銷策略,也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具備天然話題基因的品牌中獲得成功。
推出跨界產品,對大品牌來說,很多時候不是為了銷售,而是為了營銷,但這種營銷方式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做的。
成功的跨界周邊必須同時滿足三大條件:強品牌勢能,粉絲愿意為品牌符號付費;高社交貨幣屬性,產品值得在社交網絡上炫耀;低決策門檻,價格足夠親民,降低用戶消費決策成本。
小米與特斯拉的案例證明,當三者形成共振時,一款杯子或口哨便能撬動億級傳播,而這是傳統廣告無法實現的。
那么,你猜小米會不會真的推出衛生巾呢?
本文作者尋空,如對文章有疑問或投訴,請聯系作者,微信:xunkong2009
關注【尋空的營銷啟示錄】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