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上偷偷錄音的患者家屬了!”
近日
有關于“偷偷錄音不尊重醫生”的討論
在網絡上掀起不小的熱度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博士生張蝶告訴記者
看到熱搜時
想起了幾段自己跟導師
在門診坐診時的經歷
有一次,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女士神色緊張地進入診室,張蝶發現她亮起的手機屏幕上顯示著錄音界面時,最大的感覺是不舒服和疑惑:“為什么要不打招呼就錄音?”張蝶隨后將情報匯報給導師,他們喊停了對方的錄音行為。
如今,張蝶能夠理解那位病人錄音并非出自惡意。但其實,醫生們真正抵觸的是未經告知的“偷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研究生黃奕欣表示,遇到這種情況“挺沒有安全感”,就像原本應該共同戰斗的隊友,變成了相互懷疑的對手。
不過從患者的角度思考,“錄音”也無可厚非。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每日門診量巨大,三至五分鐘完成的“匆匆”門診已經是常態。對不少中老年患者來說,錄音的確是避免記憶偏差最便捷的“電子備忘錄”。張蝶表示,在情況允許下,門診節奏確實可以再慢一點,有助于搭建醫患間的信任。
而且醫務人員和普通人在對疾病、藥物等專業事項上會有認知差距,醫生以為自己講明白的問題,患者及家屬可能依舊覺得很費解。
不過好消息是,眼下隨著AI技術嵌入問診系統,一些線下門診出現了實時可查的“智慧”補充。在不少醫院,日常調理和注意事項,患者詢問醫院接入的AI客服,即可獲得相應解答。
能不能錄音本質還是信任問題
“診室偷偷錄音是不尊重醫生嗎?”在這個討論下,醫生和患者都各有自己的委屈,其實,這個討論本質上還是圍繞著醫患間的相互信任。
隨著醫患雙方反復提出需求,有醫院管理員表示,該院已開始準備推進一項新舉措,即在危重癥、疑難癥手術前,對于患者家屬和醫生的談話,由醫院進行錄音、錄像,保護雙方權益。該負責人還提出,由醫院提供的音頻電子數據一定程度上更加準確、清晰,安全性也會更高。
網友們對此持有不同意見
有人覺得很無辜
患者錄音只是為了輔助記憶
“醫生語速快,專業術語多,
交代事項也多,不錄音怕自己忘記”
有人表示不贊同
這種未經告知的錄音行為
可能給醫生帶來的不適
“錄音不是重點,偷偷才是重點”
“就怕有人錄音,
會掐頭去尾,斷章取義”
也有人贊同這種行為
認為這是對醫患雙方的保障
“對瀆職醫生或無理取鬧的患者
具有監督作用”
你怎么看?
醫客說
“又遇上偷偷錄音的患者家屬了!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紅星新聞 觀察者網 南方都市報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綜合新聞坊、話匣子、上觀新聞、網友評論、醫護站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