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巴勒斯坦激進派恐怖組織“黑色九月”綁架并殺害了以色列代表團的11名人質,紀錄片《九月的某一天》和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劇情片《慕尼黑》都曾再現這一著名恐怖襲擊事件。
與前兩者的全知視角不同,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九月五日》將敘述主體設定為狹小封閉轉播室里的ABC新聞團隊。導演如此處理,也在提醒觀眾,一起公共事件的樣貌其實是由多種因素促成,媒體的視角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
《九月五日》
鑒于恐襲突發,負責報道奧運會的轉播團隊不得不轉向緊鑼密鼓地跟進事態發展。彼時拍攝設備與聯絡方式落后,他們只能往返于演播室和案發地點傳送底片,交換信息,獲取、研判、調整并最終播報新聞,整個過程與警方的解決行動同樣緊張。
由于信息龐雜,轉播團隊面臨著如何處理新聞的巨大壓力,不僅要爭分奪秒獲得獨家新聞,在事態撲朔迷離之際作出準確決定,還要時刻考慮新聞公開后是否會反過來影響現實事件的走向。
《九月五日》完整地記錄了一起新聞事件發生時媒體工作者的緊急處境,展示了重大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一面,情節緊湊,節奏精準,剪輯凌厲,不失為一部出色的新聞紀實類作品。
多線并行敘事中,管理層、電視主持人、轉播團隊、現場記者多方線索如齒輪般精密組接,充分展現巧妙的群戲調度。美術、服裝、攝影風格都力求符合時代特征。彼得·薩斯加德等演員貢獻了精湛表演,為全片懸疑、壓抑、緊張、恐怖的氛圍增色不少。
影片準確把控了臺前與幕后的雙重緊迫性,在演播室這一限定的故事發生地,以小見大地重現恐襲事件始末及其引發的驚悚心理。
它雖以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為藍本,卻避開了新聞電影類型的陳詞濫調,僅是冷靜、客觀地記錄了行業運行狀態。也正是這種“冷漠”,將作為雙重觀看者的當代觀眾納入到對這一歷史的重塑過程中,引發道德與人性層面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