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旅行團》低迷的電影票房好像又再一次證明了文藝片沒有市場。
當宋一鯉在滿墻寫下“對不起”,當余小聚用稚嫩的手掌捂住他的眼睛說“不要砰”,當張靚穎的歌聲在影院響起……觀眾席的抽泣聲此起彼伏。這部被貼上“治愈”標簽的《天堂旅行團》,用11天近5000萬的票房,交出了一份略顯尷尬的成績單。有人稱它“后勁大到離譜”,也有人直指“空洞矯情”。
有人說這是一部被低估的文藝片,也有人說這是張嘉佳式煽情的又一次翻車。
數(shù)據很明顯,截至3月18日,《天堂旅行團》上映11天票房不足5000萬,豆瓣評分5.5分,與同檔期《哪吒2》單周破2億的強勢表現(xiàn)形成鮮明對比。盡管影片主打“治愈系”情感牌,卻未能復刻張嘉佳前作《云邊有個小賣部》近5億票房的成績。
這其中有同檔期的壓制原因,眾所周知,在春節(jié)上映的《哪吒2》已經連續(xù)七周蟬聯(lián)周冠,全球票房突破151億,強勢占據影市熱度。但影片的內傷也不可忽視,文藝片的受眾一直都很受限,《天堂旅行團》影片以“公路片”為殼,內核是生死議題的沉重探討,對主流觀眾的吸引力不足,加上改變的爭議(大量原著粉批評電影“魔改”,配樂突兀,未還原小說精髓)更是讓影片蒙上了一層陰影。
演員演技方面沒什么好詬病的,楊恩又的演技一直頗受好評,影片中她以自然靈動的演技成為影片“靈魂”,彭昱暢飾演宋一鯉的在雪中屋頂?shù)念j廢與掙扎令人動容。魏大勛飾演的“方塊七”用“死扛”替代“想去S”,李雪琴的“不內耗”金句,貢獻了真實的生活切片。將整部劇的情感濃度拉滿,從宋一鯉的自我撕裂到小聚的“生命倒計時”,影片以密集的淚點直擊觀眾內心。有觀眾形容“像在淚腺上蹦迪”,尤其是小聚離別的場景,將生死議題推向高潮。
煽情是最受好評的點,也是影片的硬傷。
有觀眾提到,影片中存在劇情割裂和邏輯問題,前半段公路片的輕松與后半段MV式煽情形成斷層,被批“無病呻吟”。而小聚的“完美治愈者”形象過于理想化,宋一鯉的頹廢缺乏現(xiàn)實邏輯支撐,特別是整個劇情上,沿用了張嘉佳式套路:“車禍、癌癥、金句堆砌”三板斧,被指“消費苦難”,與《滾蛋吧!腫瘤君》等同類佳作相比缺乏新意,導致后續(xù)吸引力不足,沒有大盤觀眾入場,才有如此低迷的票房。
誠然,《天堂旅行團》的票房困境并非孤例。同期上映的意大利高分片《還有明天》因題材小眾票房慘淡,《平原上的火焰》也因堆積過久觀眾不買賬,而《哪吒2》憑借工業(yè)化制作與IP效應持續(xù)領跑。這折射出當前市場的殘酷現(xiàn)實:
情感共鳴≠票房保障:即使影片能精準戳中淚點,若缺乏扎實的敘事與角色塑造,仍難逃“流水線煽情”的質疑。
文藝片需平衡藝術與商業(yè):如《我們一起搖太陽》以真實故事打底,將苦難轉化為溫暖力量,而《天堂旅行團》的“童話感”削弱了現(xiàn)實共鳴。
IP改編需尊重原著:張嘉佳坦言電影弱化了小說的壓抑感,但過度“美化”反而讓故事失去根基。
《天堂旅行團》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觀眾對“治愈系”電影的復雜需求:既渴望被情感擊中,又厭棄刻意的煽情套路。彭昱暢與楊恩又的演技值得肯定,但影片的票房與口碑撕裂,無疑為張嘉佳敲響警鐘——若繼續(xù)沉溺于“疼痛文學”的自我重復,市場終將用腳投票。
或許,真正的治愈不是靠“音樂+金句”的催淚公式,而是讓觀眾在角色的掙扎與成長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正如一位觀眾所言:“哭完才發(fā)現(xiàn),生活不是電影,沒有那么多反轉,但我們仍要‘死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