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筆下,春分是踏青賞景的黃金時節。春分在二十四節氣中排行第四,大約在每年3月20日前后。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古人認為,春分是陰陽平衡的節點,《春秋繁露》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漢代起,皇家會在春分日舉行“祭日”儀式,北京現存日壇便是明嘉靖年間專為此修建,表達對自然的敬畏。民間則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此時冬小麥進入拔節期,農耕繁忙。
正是“咬春嘗鮮”的好時節,古人以食應天時,以俗寄愿景,春分的飲食與習俗,不僅是對自然的順應,更藏著代代相傳的傳統習俗。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春分當天“3要吃3要做”的事情,都是老傳統,不是迷信,一起來看看吧!
一、春分必吃三樣,應季食材養身心
春分食俗講究“應時而食”,老一輩常說“春分吃對三樣菜,全年少往醫院跑”,這說法雖然夸張,但吃時令貨確實有講究。
第一樣:春筍
春分前后,毛竹筍破土而出,江浙一帶稱為“雷筍”。新鮮春筍剝去褐色外皮,嫩白筍肉可切片炒臘肉,或與咸肉慢燉成“腌篤鮮”。福建地區的人喜歡將筍切塊焯水,用紅糟調味,做成酸辣開胃的“紅糟筍”。北方雖少鮮筍,但偏愛涼拌筍絲,淋上麻油香醋,脆爽開胃。也會用泡發的筍干燉排骨,同樣能嘗到春味。
為何春分必吃筍?《隨園食單》有云:“筍為蔬中尤物,能滌腸胃之濁。”春分時節人體陽氣升發,春筍的清淡恰好能平衡葷腥,暗合“以平為期”的中庸之道。每100克春筍含纖維素2.8克,能促進腸道蠕動。需要注意的是,筍含較多草酸,需沸水煮5分鐘去澀。
第二樣:香椿
“雨前香椿嫩如絲”,谷雨前的香椿芽紫紅透亮,香氣霸道,谷雨前的頭茬嫩芽最珍貴。北京胡同里常見這樣的場景:竹竿綁鐵鉤,從院墻外勾下香椿芽。洗凈的香椿芽用開水燙30秒,紫色轉為翠綠后切碎,與雞蛋液混合煎成蛋餅,堪稱“春味之王”。南方人喜歡拌豆腐,有“一清二白”之意:嫩豆腐切丁,香椿碎加鹽和香油拌勻,白綠相間煞是好看。
有趣的是,明代《救荒本草》記載香椿“葉可炸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可見古人早已深諳其味。香椿含維生素E和性激素物質,但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建議焯燙后再食用。
第三樣:薺菜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春分時節的薺菜莖葉肥厚,藥香濃郁。江蘇地區用薺菜包春卷:豆腐干、筍絲、肉末作餡,油炸至金黃酥脆。陜西地區則做薺菜疙瘩湯,面團揪成小塊,與薺菜同煮,滴幾滴辣椒油。
清代文人袁枚曾贊:“薺菜為野菜中第一鮮品”,個中真味,非親嘗不能體會。薺菜維生素C含量是西紅柿的2.5倍。挖野菜時需注意,需與有毒的“澤漆”(俗稱貓眼草)區分——薺菜葉片羽狀分裂,開花時結心形角果。
二、春分必做三件事,承古啟今順應天時
春分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要以行動呼應天時。民間流傳“春分三事”:豎蛋、踏青、釀春酒。
第一事:立蛋游戲
春分豎雞蛋的習俗,“春分到,蛋兒俏”,早在四千年前的祖先就發現春分日雞蛋最易豎立。科學解釋是春分日地球引力相對平衡,但實際任何時間都能立蛋,關鍵在耐心。具體操作要領:選表面粗糙的雞蛋,大頭朝下,輕輕調整重心。在膠東漁村,老人仍會教孩童玩豎蛋游戲,成功者獎勵一枚染紅的“吉祥蛋”。古人認為立蛋寓意五谷豐登,廣東潮州地區還會用紅筆在蛋殼寫“春”字,送給孩童當玩具。
第二事:踏青放紙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代高鼎的詩句寫出了春分踏青的樂趣。客家人春分“春祭”尤為隆重,祠堂內擺三牲、奏鼓樂,族人行三獻禮,祈求風調雨順。京津一帶盛行放“沙燕風箏”,其造型取自《詩經》“燕燕于飛”之典,竹骨糊上棉紙,繪以五彩祥云圖案。你們或許不知到,放風箏原是古人“放晦氣”的禳災之術,《續博物志》記載:“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泄內熱。”
第三事:釀春酒
《詩經》有云:“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古人用冬季收獲的糧食春分釀酒。江西客家人仍保留古法:糯米蒸熟后拌入酒曲,裝入陶缸發酵30天,得到甜米酒。云南少數民族用山泉水釀制的小鍋酒,酒精度約25度,帶有淡淡花果香。我還記得,爺爺跟我說過:“春分水活,米脂豐,釀出的酒格外綿柔。”數據顯示,溫度15-20℃最宜釀酒,與春分氣候吻合。
你們那邊春分當天還有什么習俗嗎?在評論區說說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