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造船業是真的不行了。
3月12日,美國負責研發和采購的助理海軍部長賽德爾表示,服務于美國海軍需求的美國造船業正面臨嚴重的交付因難,最長延期到三年。
其實,美國造船業的衰落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早在去年,美國就因為這事,懷疑上了中國,污蔑中國采用不正當手段主導了全球運輸和物流網絡,鬧出來一堆幺蛾子。
那么美國造船業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制造業衰退、投資減少、勞動力短缺、業務水平下降和供應鏈中斷這種原因。
美國經濟虛擬化的發展,導致資金大量的流向金融、科技等虛擬產業領域,進而導致美國的制造業逐漸衰退。
造船業這種制造業的投資也隨之減少,導致工人的薪資待遇低,相比虛擬產業的高薪崗位沒有競爭力,又進一步使造船業只能被迫面臨技術工人的短缺。
而隨著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工人的離崗,技術工人青黃不接,又導致了造船業的業務水平也逐漸降低。
這些問題環環相扣,絕不是一朝一夕爆發出來的。
至于供應鏈,那屬于是美國自作自受。
美國本想將低端產業鏈轉移到其它的國家,讓它們替自己承擔環境污染等風險,結果現在反而限制住了自己,導致了國內供應鏈的斷裂。
而國外的供應商面對美國靈活多變的環保、稅收政策,也不
得不望而卻步。
不僅如此,在美國,船只制造流程問題也十分復雜。
因為造船業的資金一般來源于軍需,這也導致他們的客戶大都是軍方。
而來自美國軍方的甲方可不好伺候,他們會反復修改升級要求,有的甚至在船只開始建造后還要求升級或變更設計,這誰受得了。
比如美國的“星座”級護衛艦,明明是2022年8月開建的護衛艦,就是因為有甲方不斷地提出修改需求,一拖再拖,去年又預告了延期,一直到現在都沒做好。
說到底還是政府不夠重視,沒有及時進行干預,這才導致美國的造船業一跌再跌,如今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眼下,美國終于又想起了自己的造船業,摩拳擦掌要干票大的。
3月4日,特朗普在國會演講時表示,“要重振民用和軍用的造船業”,并宣布將在白宮新成立造船辦公室、對造船業提供稅收優惠,以吸引投資,對抗占世界建造能力約50%的中國造船業。
雖然美國也做了些措施,比如通過培訓學院和技術學校合作培養新工人、增加工人福利待遇等等,但也都是治標不治本。
特朗普話是放出去了,但是外界并不看好,有媒體稱:中國的建造能力已超美國200倍,規模差距顯而易見。
美國造船業的困境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累積結果,短期內難以扭轉頹勢,只能慢慢進行產業轉型。特朗普如果單從制造業上與中國競爭的話,無異于螳臂當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