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晚間,小牛電動(NASDAQ: NIU)公布了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2024年,小牛電動全球整車總銷量92.4萬輛,實現營業收入32.88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24%。
其中,第四季度整車銷量為22.7萬輛,同比增長64.9%,收入同比激增71.1%至8.19億元人民幣,創下自2022年以來的單季增速新高。
從數據來看,形勢一片向好,營收增長、銷量增長,小牛電動在市場上正穩步前行。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小牛電動實際已經“開倒車”。
早在2021年,小牛電動就實現營業收入37.05億元,全年營收同比增長51.6%;全年的總銷量為103.79萬輛,同比增長72.5%,也是其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
對比2024年和2021年的數據就會發現,小牛電動在2024年的營收比2021年還低。這意味著曾經站在行業高光位置的小牛電動,一夜之間倒回了3年前。
而三年前,小牛電動凈利潤為2.26億元,但三年之后,雖然營收接近,但卻是交出了虧損1.9億的成績單。
為何業績敗退?
小牛電動以高端智能電動車的形象橫空出世,被稱為“電驢界的愛馬仕”。創始人李一男,這位昔日華為的“太子”,帶著光環入場,讓小牛電動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
汽車級動力電芯、特斯拉同款鋰電池、德國博士定制電機等一流元器件,再加上APP精準定位、NFC感應開鎖等智能功能,小牛電動一亮相,就驚艷了整個行業,迅速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收割了大批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從2016年至2021年期間,小牛電動從年銷8.5萬輛增至103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0%以上,2018年更是成功掛牌納斯達克,風光無限。
可如今,小牛電動卻陷入了“開倒車”的尷尬境地。原因何在?
金通社注意到,兩輪車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遠超想象。當小牛電動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后,眾多競爭對手蜂擁而入。九號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智能化為核心競爭力,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在高端市場與小牛電動展開了貼身肉搏。
九號公司的產品不僅在智能功能上不遜色于小牛電動,而且在價格上更加親民,性價比優勢明顯。據統計,2024年九號電動車的銷量達到了200萬輛左右,幾乎是小牛電動的兩倍。
在中低端市場,雅迪、愛瑪等傳統巨頭憑借深厚的品牌底蘊、龐大的銷售網絡和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這些傳統品牌也在不斷加大對智能化產品的研發投入,推出了一系列高性價比的智能電動車,進一步擠壓了小牛電動的生存空間。在整個電動車市場中,小牛電動的市場份額逐漸被稀釋,處境愈發艱難。
成本壓力也是小牛電動難以承受之重。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讓小牛電動的造車成本不斷攀升。為了維持利潤,小牛電動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但在價格敏感型的電動車市場,價格的提高直接導致了銷量的下滑。
小牛電動的部分車型曾經憑借獨特的設計和高端的配置,即使價格較高也能吸引消費者購買。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愿意為高昂的價格買單。小牛電動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成本上升導致價格提高,價格提高又導致銷量下降,銷量下降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自身經營策略的失誤,同樣給小牛電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上市后,小牛電動瘋狂在線下開店,門店數量從800家迅速增加到3000多家。但在擴張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市場容量和門店的盈利能力。不允許門店分銷其他品牌,導致門店的盈利渠道單一,僧多粥少的局面最終使得大量門店虧錢退出,甚至出現反水現象。服務與售后維修問題也隨之集中爆發,嚴重影響了品牌形象和消費者的購買體驗。在黑貓投訴等平臺上,關于小牛電動售后服務差、維修難的投訴屢見不鮮。
產品創新不足,也是小牛電動的一大痛點。曾經引以為傲的APP、物聯功能和升級版鋰電池,隨著行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品牌的標配,不再是小牛電動的核心競爭力。在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小牛電動沒有及時推出具有突破性的新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新鮮事物的追求。當其他品牌不斷推出新車型、新技術時,小牛電動卻顯得有些固步自封,逐漸被消費者遺忘在角落。
小牛何去何從?
小牛電動未來的路該怎么走?是繼續在高端市場苦苦堅守,還是尋找新的增長點?是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還是優化經營策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擺在了小牛電動的面前。
不過,小牛2024年第四季度營收和銷量的大幅增長,也顯示出其在市場上仍有一定的競爭力。國際市場的銷量增長,為其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2024年小牛電動在國際市場全年整車銷量達16.5萬輛,同比增長52%,通過與Best Buy等零售巨頭合作,高智價比電動滑板車在歐美年輕群體中快速普及,第四季度國際市場整車銷量同比攀升63.9%,全年國際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13.4%。如果小牛電動能夠抓住國際市場的機遇,加大在國際市場的投入和布局,或許能夠在國際市場上闖出一片新天地。
小牛電動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市場策略。在高端市場,要繼續強化品牌形象,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具差異化的產品,滿足高端消費者對品質和個性化的需求。在中低端市場,可以考慮推出一些性價比更高的車型,擴大市場份額。同時,要優化銷售渠道,加強對門店的管理和支持,提高門店的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
基于2024年的增長勢頭,小牛電動對2025年充滿信心。公司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在人民幣6.31億元至人民幣7.07億元之間,對應同比增長25%至40%,全年的整車銷量在130萬輛至160萬輛之間,對應同比增長約40%至70%,進一步鞏固全球市場份額。
但能否實現這一目標,尚存巨大的不確定性,業界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