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中,紅軍的長征是一段傳奇的歷史。而在這段歷史中,有一段被毛主席稱為“至暗時刻”的時期,那就是著名的“草地分兵”。
當時,張國燾所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不顧中央的命令,選擇了南下,令中央紅軍只能孤軍北上。
而就在這個極其危急的時刻,隸屬于紅四方面軍的紅二十五軍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他們毅然選擇北上,并先期抵達陜北,不僅成功為中央紅軍北上打通了道路,還在陜北鞏固了根據地,為黨中央把指揮中心放在陜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當時紅二十五軍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其背后又隱藏了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這一切,都還要從鄂豫皖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作戰說起。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三十萬大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了“圍剿”。
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張國燾由于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他不顧徐向前的勸阻,做出了與敵軍正面決戰的決定。
在張國燾的錯誤指揮下,紅四方面軍不幸落敗,鄂豫皖蘇區大部被攻陷,張國燾只好帶著紅四方面軍主力向陜南轉移。
而當時紅25軍的一部則被留在了鄂豫皖蘇區,作為對敵軍的牽制,繼續堅持斗爭。
1932年11月,面對敵人10個師的重兵壓境,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黃安緊急召開軍事干部會議,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作為堅守蘇區的堅強柱石。
新組建的紅二十五軍,由吳煥先擔任軍長,王平章擔任政治委員,約7000名戰士,他們肩負著扭轉危局的重任。
然而,戰斗的殘酷超出了預期。紅二十五軍在光山、黃安等地的防御戰中,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傷亡慘重,一度只剩下不足1000人,形勢岌岌可危。
省委在困境中多次召開會議,尋求突破。紅二十五軍在絕境中采取了靈活的游擊戰術,像幽靈一般在敵人的防線間穿梭,不斷取得小規模的勝利,為蘇區的存續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1933年10月,紅二十五軍的一部返回皖西北改編為紅二十八軍,由徐海東擔任軍長,郭述申擔任政治委員。
他們不與敵人正面硬拼,而是在外線游擊戰中連連得手,石門、固始、六安等地的勝利,如同黑夜中的火花,照亮了戰士們心中的希望。
1934年4月,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等16個師、4個獨立旅對鄂豫皖蘇區發起了大規模的“圍剿”。
為了應對敵軍,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在商城成功會師,兩部合編為紅二十五軍,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共3000余名戰士。
合編后的紅二十五軍如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靈活的戰術,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企圖。
1934年11月,張學良又率大軍卷土重來,面對東北軍9個師和“豫鄂皖三省追剿隊”40多個團的兵力,中共鄂豫皖省委果斷決定,讓紅二十五軍向平漢鐵路以西進行戰略轉移。
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打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下,從何家沖出發,開始了長征。
11月17日,紅二十五軍在越過平漢鐵路后,進入桐柏山區,但發現該地區不利于發展,決定向伏牛山區挺進。
為隱蔽真實意圖,徐海東指揮紅二十五軍先佯攻棗陽縣城,在成功迷惑敵人后,又突然揮師東進,沖破敵阻,轉向東北,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紅二十五軍在行軍途中,遭遇了地主武裝和敵軍的襲擾,但通過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嚴格執行群眾紀律,爭取了群眾支持,并順利通過圍寨地區。
11月25日,紅二十五軍在象河關附近與敵軍交戰,26日成功穿過許南公路,進入伏牛山東麓。
之后,紅二十五軍又在獨樹鎮和拐河的戰斗中面臨了嚴峻挑戰,但在徐海東和吳煥先的堅強領導下,他們成功擊退了敵軍,突出重圍。
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盧氏縣,發現敵第六十師已控制入陜大道。在貨郎陳廷獻的幫助下,紅二十五軍找到一條隱蔽小路,成功進入陜南。
之后,紅二十五軍又經歷了鐵鎖關、三要司和庚家河的戰斗,成功在陜南站穩了腳跟。
此行,紅二十五軍經過1800余里的艱苦跋涉,以不足3000人的力量,成功牽制了敵人大量兵力,完成了戰略轉移,并開辟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
在之后的日子里,紅二十五軍面對敵軍對鄂豫陜根據地的不斷“圍剿”,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并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通過繳獲的報紙和交通員帶來的信息,得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并有北上動向。
徐海東與吳煥先商討后決定率紅二十五軍主力撤離已經營半年之久、相對穩固的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立即向甘肅方向挺進,牽制敵人,以策應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
在進入甘肅之后,紅二十五軍多次主動出擊,經歷近一個月的浴血奮戰,牢牢地將敵人的兵力吸引了過來,但軍政委吳煥先卻在作戰當中不幸犧牲!
此時,紅二十五可以說是給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創造了北上的最好機會。
然而,張國燾卻在這時突然反悔,并且命令紅四方面軍南下。
張國燾的這一決策令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大為震驚,而徐向前作為紅四方面軍的將領,不得不跟隨張國燾南下,心情也異常沮喪。
此時,擺在紅二十五軍面前的是一次事關全軍聲譽與未來的抉擇,他們要么選擇繼續策應中央紅軍北上,要么跟隨紅四方面軍南下。
為此,紅二十五軍的領導人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在徐海東、徐寶珊、戴季英等人的據理力爭下,紅二十五軍沒有選擇南下,而是選擇了繼續策應中央紅軍北上。
紅二十五軍的這一決策可以說是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這一決策保證了紅二十五軍的戰斗力,為后來的抗日戰爭保留了重要力量(紅四方面軍在南下后損失慘重,從8萬余人銳減到4萬人)。
其次,紅二十五軍的行動為中央紅軍的北上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支持,為長征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
最后,紅二十五軍沒有隨紅四方面軍南下,令張國燾少了一個重要籌碼,使其的分裂陰謀未能得逞。
1935年12月,毛主席率領著中央紅軍最終抵達了陜北,但是由于經歷一路征戰,出現了很嚴重的糧餉問題,因此他向徐海東寫信,希望可以借2500大洋以解燃眉之急。
徐海東在收到借條后,立刻把供給部部長查國楨找了過來。
徐海東在詢問查國楨剩余資金后,得知還有7000塊大洋,當即決定留下2000大洋,將5000塊大洋上交給了中央。
除此之外,他還動員部隊把繳獲的部分武器、彈藥、藥品、布匹等都給中央送去,他還命令每個班挑一把最好的機槍送給中央紅軍,甚至將最精銳的騎兵團也交給了中央指揮。
毛主席后來多次提到這件事,對徐海東的慷慨援助表示感激,并稱贊徐海東是“最好的共產黨員”、“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紅二十五軍在草地分兵后,選擇不跟隨張國燾南下,而是繼續策應中央紅軍北上。這一決策展現了紅二十五軍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同時也展現了其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戰略眼光,他們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上。
參考文獻:
[1].《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
- 作者: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0年2月第1版
[2].《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實》
- 作者:蘆振國、姜為民
-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6年8月第1版
[3].《紅軍長征史》
-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科研部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年9月第1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