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賈特律師
本文共計1657字,閱讀需耗費6分鐘
近日,筆者發現一些公司利用求職者的急切心理,通過欺騙性招聘手段侵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仍然存在。本文將結合當事人真實經歷,分析個別公司常見的欺騙性招聘手段,為勞動者提供應對策略,并指導勞動者有效投訴和維權。
一、常見的欺騙性招聘手段
進入新時代,沒想到還有很多企業借用十幾年前的“招數”欺騙消費者,攫取不正當的利益。筆者列舉在接待公益咨詢過程中發現的五種常用騙術,為廣大求職者作以提示。以下僅為部分,若有遺漏,讀者可在評論區自行補充。
騙術一:自費體檢
部分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提交指定機構的體檢報告,求職者考慮到體檢畢竟是給自己做檢測,也不存賠本,于是自費完成體檢,但事后用人單位才提供種種讓勞動者無法接受的入職條件,或者直接以各種理由拒絕錄用,最終導致求職者的體檢費用“打水漂”。
騙術二:勞務派遣
用人單位與勞務派遣公司串通,以“勞務派遣”的名義簽訂協議,但實際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形成事實勞動關系。一旦勞動者發現被騙,同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往往陷于被動。
騙術三:押金培訓
部分公司以“培訓”“辦理入職手續”等名義,要求求職者繳納押金或培訓費,但事后既不提供培訓也不安排工作。
騙術四:虛假宣傳
通過夸大薪資待遇、工作環境或發展前景吸引求職者,但實際工作內容與宣傳嚴重不符。
騙術五:違法試用
以試用期為由壓低薪資,甚至在試用期結束后仍以各種理由延長試用期或克扣工資。
二、勞動者如何應對
在求職過程中,勞動者應仔細核實招聘單位的資質和招聘信息的真實性??梢酝ㄟ^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公司信息,一旦發現用人單位存在虛假承諾或者過分的要求,應當果斷拒絕,若該單位仍堅持過分要求,切勿委曲求全。試想一下,即便成功入職這樣的公司,未來也可能遇到更大的糾紛,這種公司不能再繼續“慣”下去了。
在求職過程中,應妥善保存與招聘單位的溝通記錄、繳費憑證、體檢報告等相關證據。這些證據在后續維權中將起到關鍵作用,一旦發現被騙,應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投訴,如果涉及金額較大或情節嚴重,勞動者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三、投訴途徑及具體聯系方式
一是投訴至勞動監察大隊。勞動監察大隊是處理勞動爭議的主要行政部門。勞動者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反映第三方公司的欺騙性招聘行為。陜西省勞動監察總隊聯系方式:12333、029-63915019、029-63915172等,各區市和各處室電話可以打通了再轉或者直接在網絡搜索,本文不一一列舉。
二是市長熱線舉報。若投訴至勞動監察大隊,該部門以“我們沒有執法權”等老掉牙的理由和借口希望勞動者直接申請勞動仲裁,且不出具受理回執的,勞動者可直接致電: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即俗稱的市長熱線,對相關勞動監察部門的行為進行舉報,同時請求處理原投訴事項。
三是申請勞動仲裁。一旦形成勞動關系,則可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維權,一般應向勞動者實際工作地的區縣一級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各區縣勞動仲裁該機構電話在網絡中搜索即可獲取。
四是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如果第三方公司的行為涉嫌詐騙,情節嚴重,勞動者可以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考慮到報案的嚴肅性,若欲采用這種方式維權,建議事先咨詢法律人士。
采用以上方式維權時,應當注意攜帶身份證、勞動合同、繳費憑證、溝通記錄等相關材料,根據具體問題選擇投訴部門。要相信法律,相信現有的勞動者維權渠道,該維權要堅決維權。公司的欺騙性招聘行為不僅損害了勞動者的權益,也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性,應當堅決抵制。
賈特律師 中共黨員、畢業于西北政法大學,上海段和段(西安)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副主任助理、黨支部委員會辦公室成員、西安浐灞國際港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調解員、陜西省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工作隊成員、陜西省圖書館“普法惠民 伴您同行”項目公益律師
業務領域:企業合規、勞動爭議、婚姻家事、合同糾紛、行政復議及訴訟
部分客戶: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西安市委網信辦、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管理委員會、陜西契闊榮建設工程公司、西安諾圓安親教育科技公司、西安翔盛實業集團、四川神興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