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有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本是生機勃發的季節,但不少人卻總感覺渾身乏力、哈欠連天,甚至越睡越困。這背后的“元兇”,正是中醫所說的“春困”。
為何萬物復蘇的時節,人反而容易疲倦?從中醫角度看,冬季陽氣潛藏不足是關鍵。冬天若熬夜、貪涼或過度勞累,會耗損體內陽氣;到了春天,陽氣隨自然升發至體表,根基不穩便會外泄,導致疲勞困倦。此外,現代人久坐少動、睡眠質量差,或血壓波動引發的腦供血不足,也會加重春困,甚至暗藏心腦血管健康風險。
破解春困,中醫有妙招!
一、動則生陽:喚醒身體的“春日能量”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適度運動能促進陽氣升發,驅散困倦。推薦以下兩種方式:
1. 戶外輕運動:早晨陽光溫和時,散步、慢跑20分鐘,既能吸收自然陽氣,又能調節生物鐘。
2. 中華通絡操:這套融合傳統導引術和武術的動作,專為通絡活血設計。每天練習6分鐘
- 十指花開:雙腳與肩同寬,深呼吸3次,想象吸入春日清氣;
- 劍指踢腿:雙手如抱球,緩慢扭轉腰部,左轉吸氣,右轉呼氣;
- 頭頂開花:雙手舉過頭頂,踮腳拉伸脊柱,疏通氣血通道;
- 擊掌托按:雙手下壓至丹田,靜立10秒,固守陽氣。
適合人群:久坐腰酸、眼睛干澀的上班族,早晨練習效果最佳。
二、優質睡眠:從“睡夠”到“睡好”
許多春困者雖然早睡,卻難逃“無效睡眠”。改善睡眠質量,試試這些細節:
- 睡前儀式:用木梳從前額梳至后腦100下,疏通頭部經絡;或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引火歸元。
- 環境優化:更換遮光窗簾、純棉透氣睡衣,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 飲食調節:晚餐避免油膩,可喝一小杯溫牛奶或桂圓紅棗茶,安神助眠。
三、高危人群:警惕春困背后的健康信號
春困若伴隨頭暈、胸悶、氣喘等癥狀,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春季氣溫波動易致血壓不穩,建議每日監測血壓,遵醫囑調整藥物。
- 長期久坐者: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避免氣血瘀滯。可設手機鬧鐘提醒,養成微習慣。
- 老年群體:若困倦持續加重,及時就醫排查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問題。
科學小憩:給身體一個“充電”機會
若無緊急事務,午后1-3點小睡15-30分鐘,既能緩解春困,又不影響夜間睡眠。注意:避免趴睡,可用U型枕仰靠,或平躺蓋薄毯,避免著涼。
總結:順應天時,養生有道
春困并非“懶病”,而是身體適應季節變化的自然反應。通過升發陽氣、優化睡眠、關注健康信號,便能輕松找回春日活力。最后提醒:若調整生活方式后仍持續困倦,務必及時就醫,排查潛在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