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與中國一汽合作推出11款中國市場專屬車型,寶馬攜手華為深度融合鴻蒙生態,外資車企正通過綁定中國產業鏈加速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
文 /《汽車人》張恒
3月17日,大眾汽車與中國一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日,寶馬集團與華為達成深度合作。這兩大德系車企通過與中國企業的深度綁定,開啟全新合作模式,加速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
中國汽車產業變革加速,外資車企也在調整策略。以前,它們靠技術和品牌搶市場,現在本土品牌起來了,外資車企主動找合作。這種合作不是老一套的合資,而是融入新技術和新生態,可以說是“合資2.0”時代來了。它們想通過這個辦法跟上技術步伐,守住在中國市場的位置。
具體來看,大眾汽車與中國一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自2026年起將推出11款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大眾及捷達(參數丨圖片)品牌車型;寶馬中國與華為終端達成合作協議,計劃將鴻蒙生態深度融入寶馬體系,推出BMW數字鑰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等數字化服務。這兩家德系車企的舉動表明,電動化與智能化已成為外資車企在華發展的核心戰略。
大眾汽車與中國一汽的合作不僅僅是產品上的擴展,還涉及到新能源車的全線布局。協議規定的11款新車中,6款為純電車型,涵蓋從緊湊級到中型的多個市場區間。此外,大眾集團計劃在2025至2027年間,在中國推出約40款新車型,其中超半數為電動車。這一系列動作背后,是大眾汽車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重新評估。面對本土品牌的步步緊逼,大眾必須加快在華電動化轉型,否則將很難保住市場份額。
寶馬的策略則更側重智能化。基于HarmonyOS NEXT開發的BMW數字鑰匙功能將在年內推出,而HUAWEI HiCar將于2026年率先搭載在國產寶馬新世代車型上。寶馬大中華區總裁高翔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創新引擎,寶馬希望借助與華為等科技企業的合作,提升智能駕駛和車機互聯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近四分之一的MyBMW App用戶使用華為設備,這意味著這次合作是有用戶實際需求作為基礎的。
外資車企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遠不止大眾汽車和寶馬。今年以來,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透露,公司正與法拉利探討零部件供應及其他合作可能性;禾賽科技則宣布與一家歐洲頂級主機廠達成多年獨家合作協議,為其下一代汽車平臺提供激光雷達解決方案。雷諾集團CEO梅奧也直言,歐洲車企應虛心向中國學習,以避免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被甩在后面。
這些案例表明,外資車企正逐漸認清一個現實:如果不主動與中國產業鏈深度合作,它們的競爭力將難以維持。
有一說一,外資車企選擇此時加速本地化的合作,并非 “亡羊補牢”。相比于以前一味的輸出技術、設立合資公司的模式,如今的合資2.0更注重資源互補。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已十分成熟,從三電到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本土企業已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統。如小米汽車在短短三年內完成量產,并取得市場認可,這直接證明了本土供應鏈的成熟度。在如此背景下,外資車企選擇合作,是降低技術迭代成本、提高競爭力的明智之舉。
事實上,智能駕駛技術的進步也為外資車企提供了新的機會。從早期的L2級輔助駕駛,到如今具備L3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落地,智能化已經成為決定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于大眾汽車和寶馬這樣的車企來說,它們的造車經驗深厚,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通過與華為、一汽等企業合作,它們可以快速補齊這一短板,優化產品體驗,同時降低自研成本。
從發展的角度看,跨領域合作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只是汽車行業,其他高端制造業也得面對類似的轉型難題。未來的競爭不單是產業鏈之間的較量,還會牽扯到不少跨行業的融合。誰能更快、更高效地整合全球資源,誰就更有機會在產業變革中站上風。
對外資車企來說,如果還守著老套路,靠品牌名氣吃老本,在新技術的浪潮下會越來越難以為繼。但如果愿意融入中國市場,與本土企業深入合作,提升產品體驗,未來的路便有望越走越寬。【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