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下班”反內卷,是資本家的良心發現嗎?
文|清哲木
近日,一股“反內卷”的新風,突然吹遍中國部分大廠。
海爾、大疆、美的紛紛表態,要求強制下班和嚴禁加班,一夜之間仿佛按下了“反內卷”的啟動鍵。
30歲擁有50歲的腰,40歲攢夠60歲的病歷本——強制性不加班、雙休日這等好事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到來了?是企業“良心發現”還是有外部隱秘的推手?我相信這一點大家都會心知肚明,這不是資本家的柔情蜜意,也不是“反內卷”突然取得新突破,而是被“逼”出來的一場福利。
要說感謝,還得謝謝人家歐盟,前不久,歐盟通過了一個條例,援引了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把“過度加班”、“扣留工資”跟“限制行動自由”并列了。換言之,出口歐洲的商品,一旦生產過程中出現超時工作,哪怕工作時長只是超出1分鐘,哪怕只是空調中的一顆小零件涉及違規,整柜貨物都將被拒之門外,無法進入歐洲市場。現在歐盟是國內很多產品重要的市場,這些企業不得不遵守歐盟的規矩。
哲木觀察注意到;率先實施“強制下班”的幾家公司,有的在歐洲年銷售額超過百億,還有的海外營收占比超過80%。對他們來說,歐洲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據出海研究局披露,海外市場一直是大疆的重心(營收占80%),而北美和歐洲是其海外第一、第二大市場;美的、海爾均是國內境外營收規模前10的企業。看到這里真相大白。你以為的“強制下班”,是老板心疼員工,實際上的“強制下班”,是歐盟跟你玩真的了。這樣的新規,對全球供應鏈提出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傳統的游戲規則被顛覆了,對中國企業來說,合規已不僅僅關系到道德選擇,也成了生存必需。
歐盟法案的直接推動,它的文明之光照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2024年11月,歐盟通過法案,要求2027年起禁止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進入歐盟市場。該條例將“超時工作”(每日超過8小時或每周超過40小時)定義為強迫勞動,即使員工“自愿加班”也不被允許。
法案不僅針對成品企業,還追溯至供應鏈的每個環節。例如,若某零件供應商存在超時加班,整條產業鏈的產品都可能被歐盟拒之門外。而企業需自證供應鏈合規,否則面臨產品禁售、罰款甚至召回的風險。例如,大疆、美的、海爾等企業對歐盟市場依賴度高,不得不迅速調整用工制度以保住“歐洲糧倉”。
在國內方面,社會也認識到這一問題,正在著手控制勞動時長,不斷提升勞動者就業收入。剛剛發布的國家《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就明確提出,要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不過,“加班文化”是我們優秀的傳統,能不能真正的實現還很難說,會不會改頭換面讓加班加點“隱姓埋名”的實施,還真不好說,畢竟聰明的資本家有的是辦法讓加班加點消聲滅跡又能做到滴水不漏。
不過,政府近年修訂《勞動法》,加強對超時工作的監管,并將“反內卷式競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內政策與歐盟法案形成合力,都會推動企業合規化改革。強制減少工時迫使企業轉向技術升級和自動化生產。例如,部分工廠通過“黑燈工廠”減少人力依賴,用機器人替代重復性勞動,既符合歐盟標準,又提升生產效率。
強制下班與雙休制的推行,既是歐盟法案倒逼的結果,也是中國主動適應全球化規則、推動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其本質是一場由貿易規則重構引發的“合規革命”,但能否真正終結內卷,仍取決于多方面因素;譬如;政策執行力度,需防范企業形式化應對,確保勞動權益落到實處。收入分配與消費能力,提高基礎工資、完善社會保障,彌補加班費減少的缺口。從長遠看,這場變革可能成為中國制造業從“廉價勞動力”向“負責任供應鏈”躍遷的契機。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當全球化開始退潮,世界貿易的競爭規則在重構,超時勞動不再是“人口紅利”,而變成了“合規累贅”,說明舊模式已經走到頭了。我們只有擁抱新規則,邁向更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