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城外的煙柳渡口,嶺上的紅梅古道,塞北的大漠孤煙,江南的小橋流水,都能化作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寄托,從而寫出一首首美麗浪漫的詩詞。
在中華文明的長卷中,詩詞始終是最動人的筆觸,也是文化傳承重要的載體,通過詩歌我們不僅能了解古人歷史,還能觸摸到專屬于中國人的浪漫基因。
就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首小詩,就非常的有溫度,表達了對知己最美好的祝福。
《贈范曄》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詩文大意:游春賞花時正碰到北上的驛使,便從枝頭折下最鮮艷的一枝梅花交給他,好讓他帶給我遠在北方隴頭的朋友,江南什么好東西都不會沒有,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吧。
范曄和陸凱生活的年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而這兩人當(dāng)時正屬于一南一北兩個敵對陣營。
雖是如此,可兩人都酷愛詩歌,雖未謀面卻因為有共同的文學(xué)愛好成為了筆友,經(jīng)常寫信交流。
一年春天,駐足江南梅林的陸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范兄久居北方,怕是忘了江南春色吧?"
要是眼前這美景,能和范兄同賞,那必定是人生快事。突然陸凱靈光一閃,范兄沒在我可以把這美景寄給他呀!
于是他隨手折下一枝梅花,附上這首 20 字的小詩,一并交給北上的驛使,希望好友也能夠領(lǐng)略江南春色。
或許陸凱也沒想到,他折下的這支春梅,在當(dāng)時穿越了地理與心理的雙重阻隔,到達了范曄手上,也穿越了時光,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具詩意浪漫的瞬間之一。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看似偶然的邂逅驛使,實則是思念好友之下必然的結(jié)果。他賞花時一直在思念好友,而驛使的出現(xiàn),恰如一根引線,點燃了積蓄已久的情感,于是便有了寫詩寄花這般詩意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思念。
隴山作為古代中原與西域的分界線,在此轉(zhuǎn)化為南北阻隔的象征,因此詩中的"隴頭"不僅指具體的地理方位,更隱喻著分割兩地的無奈,也更能體現(xiàn)南北對峙,各為其主的時代背景友情的珍貴和難得。
后兩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堪稱點睛之筆。表面上看似謙遜,實為詩人的匠心獨運,蘊含著驚人的藝術(shù)張力。
江南素以富庶著稱,并且物產(chǎn)豐饒,他可以寄江南的名貴特產(chǎn)呀,再說江南春天更是繁花似錦、山川秀麗,可為什么在陸凱眼中什么都沒有呢?
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都是人間俗物,都沒有什么可以拿來表達對自己對友人的深情思念。
這種 "無" 的表述,恰恰凸顯了 "有" 的珍貴。
那為什么他選擇梅花呢?
一來是梅花作為春的使者,不僅帶來了江南的春色,更象征著希望、新生、溫暖、生機。
二來是梅花在中國文人的精神圖譜中,從來不只是植物,更代表文人的品格風(fēng)骨,而陸凱以梅花相贈,也是對好友氣節(jié)品質(zhì)的贊頌。
因此他將這枝暗香浮動的報春花枝贈予友人,實則是將江南溫暖、生機與祝福和對好友的贊美一并寄去,這在那個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無疑是最誠摯最美好的祝福。
正是因為如此,"一枝春" 成為梅花的代稱之一,成為贈別詩中的經(jīng)典符號。
而這首具有精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深厚的情感表達的二十字小詩,也如同一粒文化的種子,在時光的長河中不斷地生根發(fā)芽,時隔千百年,仍然能綻放芬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如今我們讀到這首詩時,仿佛能看見驛使揚鞭遠去的背影,能聽到這枝穿越戰(zhàn)火的梅花在信箋上綻放的聲音,觸摸到了文人的風(fēng)骨,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