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個真事,1995年的我還上高中,因眼饞摩托車就跑去看,結果發現,本田(那時候還小,誰能記得車型,反正就是品牌能記住)標價一萬七千多元,雅馬哈要兩萬出頭。我抹了把汗,這筆錢夠在城郊買套小房子,正當覺得誰也買不起的時候,旁邊一大叔就訂了輛雅馬哈,說是有了這車,談生意時腰桿能挺得更直。
那時候的摩托車,比現在開奔馳寶馬還拉風。普通工人月工資不過三四百塊,買輛摩托車得攢上好幾年。車行里最便宜的珠江ZJ125也要一萬二,相當于不吃不喝三年工資。可就算這樣,還是有人搶著買,因為騎上它,你就是整條街最受矚目的人。現在人們有錢了,但如果看到當年的價格表,還是會心中震撼!
本田CG125P是當時的技術標桿。白金點火的發動機號稱“十年不用修”,有人真把車騎到2008年,除了換輪胎幾乎沒動過螺絲。這車分“花貓”“銀貓”不同版本,懂行的人看一眼車標就知道是哪年產的。車座墊用真皮包裹,排氣管鍍鉻亮得能照鏡子,但最大的缺點是聲音太響,一加油門整條巷子都知道你要出門。
雅馬哈SR-Z125更是個傳奇。劉德華拍廣告時騎的就是原裝進口版,廣告里他戴墨鏡飛馳的鏡頭讓無數年輕人著迷。這車加速快,坐墊軟得像沙發,但后腳蹬設計有問題,過個減速帶能顛得屁股發麻。有老車主回憶,加美孚機油保養的車,現在還能打著火,只是零件早就停產了,壞個螺絲都得找老師傅手工打磨。
野狼125M算得上“性價比之王”。雖然比日本車便宜幾千塊,但小毛病不少。凸輪搖臂總發出“咔咔”聲,車速上六十碼就震得手發麻。最尷尬的是帶人爬坡,后座的人得下來推車,不然根本沖不上去。不過這車模仿者眾多,國產富先達就是照著它造的,連缺點都學得一模一樣。
廣東人獨愛珠江ZJ125。用的是日本三洋發動機,儀表盤能飆到120碼,實際最快也就110。這車在兩廣地區特別流行,車尾綁個竹筐就能拉貨,后座帶三個人也不在話下。可惜外地很少見到,北方人想買得托關系從廣州運。
光陽CG125總被誤認為是日本貨。其實發動機、磁電機全是臺灣產,消音器設計有問題,排氣聲比拖拉機還響。但這車皮實,摔了碰了拿錘子敲敲就能繼續騎。當年有個修車師傅說,光陽的車架鋼板比別的品牌厚兩毫米,所以特別扛造。
豪爵GN125是太子車的鼻祖。車身低矮,騎起來像坐搖椅,最適合中老年人代步。可惜125cc的發動機爬坡吃力,載著老婆孩子上立交橋得換一檔。不過這車省油,加滿一箱油能從廣州跑到韶關,修車鋪最不愛見它——質量太好,根本賺不到維修錢。
如今這些車早被電動車取代,但在老車迷心里,它們才是真正的“機械藝術品”。有人花十幾萬修復老摩托,不為騎上路,就為聽著發動機轟鳴找回青春記憶。當年的“大哥大”們或許已開上保時捷,可說起人生第一輛車,眼里還是會閃光——那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個時代的驕傲徽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