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貴義
抗日戰爭期間烽火遍地,交通梗阻,郵電通訊大受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封電報需要3-5天才能送達,即便如此電文還難免時而出現錯漏,一封信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寄到,丟失更是常事。這對效率和準確性要求極高的銀行業務來說極具挑戰。為了保證銀行業務的順利運行,中國銀行呈請政府批準,組建起了自己的無線電臺網絡,使上下左右聲息相通,運轉靈活,同時便利了資金調撥和匯款工作,最終發揮金融的力量有力支持了抗戰。
01
中行有了“順風耳”
位于下關大馬路的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全面抗戰爆發后的1937年冬,中國銀行領導機構遷往香港辦公,簡稱總駐港處。因在香港無法架設自己的無線電臺,為了加強與各地分行的聯系,中國銀行于1938年3-7月間先后在廣州和深圳架設了無線電臺。后期,隨著中國銀行總管理處遷往重慶,即在西南西北抗戰大后方廣泛增設分支機構,中國銀行的電臺網絡也逐步擴大,自此中國銀行有了“順風耳”。
中國銀行無線電臺分為總臺、分臺和支臺三級建制,總臺設在重慶,統一管理人事、設備和業務;分臺設在銀行業務量較大的城市,負責組織轄內各支臺之間和中轉轄內、轄外分支臺之間的收發電報;支臺則主要與分臺聯系。分臺一般有五六人,支臺多數只有一人。西北中行每個支行、辦事處以及附屬工廠,不論本行處人員多少,都有一到兩人擔任報務員。針對報務員的值班、培訓、薪酬、考核以及譯電質量,總管理處制定了具體的管理辦法。
02
電文翻譯費心費時
1940年6月,蘭州支行向天津分行發送密電:愛國將領傅作義將軍提出以親屬名義將天津各行的存款調往后方支持抗戰
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常看到,發報員在接收電報時一邊聽著滴滴答答的聲音,一邊在記錄紙上完成明語翻譯交給上級,或是上級在發報員身邊口述,發報員直接根據上級口述發出電文。
其實,這是極其離譜的事情。事實上,準備發出的文字必須先對照密碼本逐字逐句翻譯成數字、符號或字母,同樣接收到的數字、符號或字母也必須對照密碼本才能準確翻譯出文字。不對照密碼本,而僅僅憑收發報員個人記憶就完成如此復雜的文字、數字、字母、符號間的轉換,只能說是天方夜譚。所以,要完整、準確地譯出一份密碼電報既費時也費心,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
中國銀行收發電報使用的是總處自編的“成語密碼”通訊,其中涉及款項撥付或財物轉移,還需對電文中的數字加編密押加以控制。所謂密押就是按統一規定的辦法編制,便于內部核驗的一組數字。這樣能夠確保電報既有機密性,還可防止差錯。其中的業務電報一般都由營業擬稿,會計加押,文書譯電,電臺發布,分工明確,起到了相互制約作用,管理也相當嚴密。
03
夜以繼日譯電忙
在抗戰時期,中國銀行的電臺報務員是如何工作的呢?中國銀行西安分行(西北地區管轄行)主辦的行刊《雍言》,在1942年第12期上刊登了一篇員工孫大壽寫的文章《練習期間心得》,詳細介紹了作者從事電臺工作的經歷。
文章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于敵機轟炸中在陪都豫豐紗廠參加天水中國銀行(雍行)的練習生考試,此我與本行結識之始也。六月十七日接到錄取通知,七月二十一日隨券車赴天水,于八月三日到達。時雍行尚在籌備期間,九月十日起奉命翻譯電報,十月二十一日雍行開幕,派在文書股練習,仍專習譯電。次年八月二十一日調營業股練習倉庫外勤事務,九月十日起練習保險。”
對于擔任報務員的經歷是這樣記述的:“從工作時間之長與休息時間之少來說,在文書股譯電時期要算在這兩年中最忙的時間,不但在辦公時間內毫無停筆之余暇,并且在這九個多月中幾乎沒有一天不是加班到夜深的,星期日也一樣加班照常工作。在三十年春季時局緊張的時候,每天早七時至夜十二時都要有人值班譯電(系三個人輪流),這種機械而繁冗的工作,與學校里活潑潑的生活,相差太遠。在最初幾個月我確實有點不慣,但是畢竟忍耐下去了,并且在最后幾個月干的很起勁,因為我漸漸明白了服務的道理和做事應有的態度。”
抗戰中,中行員工堅持工作場景
這位新入行的練習生不僅刻苦鉆研譯電業務,還對這項工作有著可貴的認識。這篇文章繼續寫道:“我們為社會服務,應當以盡忠職守為第一要義,假使遇到稍微繁重一點的工作,便畏難卻步,輕輕的放棄了工作的崗位,將來還配擔當更重大的工作嗎?當我們奉派辦理這種繁重的工作時,正是對我們的能力和性格的一種考驗。假使我們不能吃苦,毫無忍耐,那與我們事業前途,一定會發生不良影響的!”
作者還說:“在文書股練習時期,除了對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得到了深切的理解外,對于銀行業務知識與譯電技能的獲得,也是兩件可貴的報酬。因為文書是銀行的喉舌,電報是文書的重要工具,從這里起始學習,可先得知全部銀行業務的輪廓和銀行的組織情形,還有就是可以練習一下應用文和書法。這都是服務的基本工具,而往往為一般學校所忽略的。更因雍行上承總處,下轄十數支行處莊,并管理附業各廠,范圍相當廣泛,我在這里所得的寶貴知識,當可補償工作的辛勞了。
“再就譯電技巧方面說,最初檢字異常困難,經過一個月后,便逐漸地加快,至最后一兩個月的時候,我一個鐘頭可以翻譯密電碼三四百字。那些英文字母組成的電碼,在我看來幾與普通漢字一樣了。一張普通的密電,不用電本也可以看出它的大意來。這種特殊技術的熟練,連我自己也覺得驚訝!”
04
私發電報受重罰
電臺要務繁忙,多次禁止員工拍發私人電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當年,不少身處淪陷區的中國銀行員工告別親人,千里迢迢來到大后方繼續從事銀行工作,以金融力量支持抗戰。他們渴望及時得到家鄉親人的消息,但通過銀行電臺拍發私人電報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的。
通過甘肅省檔案館收藏的一份中行檔案,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當年對電臺管理的嚴格程度。1943年1月12日,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發出一份公文,通報了西安分行員工拍發私人電報受到處罰一事,并警示全行萬勿利用本臺拍發私人電報。公文開頭說,交通部發來通知稱,“貴行西安電臺拍發私事電報甚多并抄得該臺所發不列號私事電報兩份等情形。據此茲將該電底兩份錄送,即請轉飭查明經手負責人員,嚴予懲處,見復。又該兩私電照章應按報費三倍計共二百零壹元陸角賠償本部電信機關損失并 在公文中總管理處表明態度:“查本行設立專用電臺原為傳達要公便利業務起見,傳遞私人電訊早干禁令”。最后提出處理要求:“除函轉雍行查明拍發該兩電人名及經手負責人員以憑核辦外,相應函達即希察照并告誡:尊處各同人及電臺報務員嗣后萬勿利用本臺拍發私人電報,以崇法令為要。”
抗戰時期中國銀行建立的無線電臺,形成了高效準確快捷的指揮聯絡渠道,加強了抗戰大后方中行機構上下左右的聯系和溝通,加快了軍政匯款的匯兌和系統內資金、現鈔調撥,在以金融力量服務抗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了時間和信譽。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