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參觀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時內心的震撼與激蕩。在那簡陋的實驗室里,陳列著早期的天平、計算器、打字機、游標卡尺等設備。我仿佛看到了老一輩科學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做科研,夙興夜寐、嘔心瀝血,一心只為保障國家安全、推動科技發展。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兩彈一星”精神,不僅是一座歷史的豐碑,也是當代科研工作者勇毅前行、攻堅克難的動力源泉。
▲上海藥物所研制的抗瘧藥蒿甲醚,1987年獲國家正式批準生產和出口,1995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世界“基本藥品目錄”。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自1932年建所以來,同樣走過了一條從零開始的艱苦奮斗之路。以趙承嘏先生為代表的上海藥物所老一輩科學家們,白手起家,從搭建化學實驗室開始,積極布局學科發展方向,為上海藥物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急需、民生相關”始終是上海藥物所科研工作的原動力,“新藥研發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領頭羊”“國家重大急難任務的突擊隊”則是上海藥物所的兩大自我定位。從建所早期對麻黃鎮痛、常山抗瘧有效成分的研究,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承擔青霉素結晶、普魯卡因生產工藝、氯霉素新合成法、抗生素研究等一系列科研突擊任務;從參與抗瘧、抗血吸蟲病等任務,到21世紀投身防治SARS、禽流感、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任務,上海藥物所始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科研攻關與服務國家同頻共振。
作為一家以“藥”命名的研究所,趙承嘏先生立下的“尋找治療疾病的新藥,為人民解除病痛”的建所宗旨,至今仍指引著上海藥物所前行的方向。
▲上海藥物所研制的重金屬解毒促排特效藥二巰基丁二酸膠囊,1990年獲新藥證書,翌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用于兒童鉛中毒,后被美國強生公司仿制。上海藥物所供圖
2003年搬遷至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后,上海藥物所開啟了從基礎研究向原創新藥研發全鏈條的戰略轉型,系統構建了藥效學評價、藥物代謝研究、藥物安全性評價、藥物遞送系統等達到國際規范的綜合性藥物研發技術平臺,著力打造建制化研發新范式。目前,上海藥物所已成功研發100余種新藥并投入生產,創制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創新藥物。
正如上海藥物所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怡生所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
新藥研發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工程,具有周期長、風險高、投資大的特點,涵蓋化學、生物、醫學、材料等多學科,涉及基礎研究、候選藥物開發、臨床試驗等多個環節。如今,上海藥物所擁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完備的技術條件。面對復雜疾病和新藥研發的新態勢,唯有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高效整合新藥研發力量,找準惠民的“真問題”,發揮體制化、建制化優勢,才能取得真正的新藥創新突破。
搶占新藥研發科技制高點,是新形勢下上海藥物所的新挑戰,也是新機遇。圍繞這一核心任務,上海藥物所聚焦新藥研發全鏈條,圍繞新靶點、新機制、新方法、新技術、新實體,開展藥學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重視臨床驅動的復雜性慢病、新發突發傳染病及危重罕見病新藥研發源頭創新。同時,上海藥物所致力于推進三大融合創新——化學與生物學雙輪驅動,強化多學科交叉;直面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應用場景,構建智能藥物研發新模式;聯動院內外創新網絡,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
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就是要做到國家至上、科技報國,而生物醫藥的最終目標是守護人民健康。隨著牛頓路研發園區的建成,上海藥物所將持續優化平臺建設,加速匯聚各方創新要素,依托重大科技任務,組織跨學科團隊協同攻關,力求縮短新藥研發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推動中國原研藥物研發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我們將以實際行動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勇擔科技力量應有的使命,做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為全球健康事業提供“中國方案”!
作者葉陽,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采訪整理
來源:中國科學報(2025-03-18 第1版 要聞)
責任編輯:宋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