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后的邏輯與中國的啟示:當世界陷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從胡塞襲航母、美空襲也門到全球沖突升級的深層思考
資料照片:美國“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新華社/美聯
一
沖突升級的惡性循環:霸權邏輯與反抗者的“非對稱戰爭”。
1. 胡塞武裝與美國的“以升級對抗升級”
2025年3月15日,美軍對也門發動大規??找u,造成至少53人死亡、98人受傷,死者中包括婦女和兒童。
作為回應,胡塞武裝次日即向美國“哈里·杜魯門”號航母編隊發射18枚導彈及無人機,宣稱“將把所有美國航母和軍艦作為目標”。
盡管美國否認航母受損,但這場博弈已暴露現代戰爭的典型特征:霸權國家以“精準打擊”彰顯威懾,而弱勢方以“低成本飽和攻擊”消耗對手。
胡塞武裝的戰術堪稱“非對稱戰爭”的教科書案例——其使用的無人機和改造導彈成本僅數千美元,而美軍攔截一枚標準-6防空導彈需耗費數百萬美元。
15個月內,美軍在紅海消耗超400枚導彈,總成本超10億美元,卻未能徹底壓制這支“布鞋軍”。
2. 俄烏與巴以:大國博弈的“代理人戰場”
俄烏戰爭中,北約通過烏克蘭消耗俄羅斯;巴以沖突中,美國支持以色列對抗伊朗支持的哈馬斯與胡塞武裝。這些沖突的本質是 大國將地區矛盾轉化為代理人戰爭, 既規避直接沖突風險,又實現戰略目標。
例如,胡塞武裝封鎖紅海以聲援加沙,而美國則借打擊胡塞警告伊朗。
二
戰爭邏輯的三大陷阱:為何世界越打越亂?
1. 霸權陷阱:軍事優勢≠戰略勝利
美國擁有全球最強軍力,卻在也門陷入“打不死的小強”困局。胡塞武裝的“去中心化”模式(分散指揮體系、軍工設施藏于民間)使美軍空襲難以斬草除根。
這印證了毛澤東的論斷:“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3月16日凌晨,也門首都薩那一處地點遭到空襲后升起濃煙(手機照片)。新華社發
2. 資源陷阱:高成本武器庫的不可持續性
美軍在紅海護航行動中消耗的彈藥成本已超50億美元,而中國憑借現代化工業體系,導彈產能遠超美國。若臺海爆發沖突,解放軍的高超音速導彈(如東風-17)和無人機集群可對美軍航母形成“飽和打擊”,復制胡塞的戰術優勢。
3. 道德陷阱:平民傷亡與合法性危機
美軍空襲也門造成大量平民死傷,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等多方譴責其“違反國際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穑髧┺南?,人道主義呼聲常被邊緣化。
三
對中國的啟示:從“旁觀者”到“規則塑造者”。
1. 軍事層面:強化“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胡塞武裝的案例證明, 低成本武器+精準戰術 可有效制衡傳統霸權。中國需繼續發展無人機、高超音速導彈及衛星導航系統,構建多層次防御網絡。例如,東風-21D反艦導彈的威懾力已迫使美軍航母遠離第一島鏈。
2. 工業層面:夯實“戰時供應鏈”韌性
美國軍工供應鏈因過度依賴高端定制化生產,導致導彈產能不足。相比之下,中國已形成“規模化+智能化”的軍工體系,戰時產能優勢顯著。2025年,中國導彈年產量預計達美國的3倍以上。
3. 外交層面:倡導“多極平衡”與“地區和解”
中國在巴以沖突中堅持“兩國方案”,在也門問題上呼吁政治解決,展現了大國責任。未來需進一步推動“上海合作組織”“金磚機制”等平臺,構建 非西方主導的安全框架 ,避免地區沖突被大國裹挾。
四
結語:戰爭的盡頭是談判桌,而人類需要更早抵達。
從也門的硝煙到臺海的暗涌,世界正站在新舊秩序交替的十字路口。
胡塞武裝的導彈擊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俄烏戰場的僵局揭示了現代戰爭的消耗本質,而中國的崛起則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可能。
歷史從不重復,但總押著相同的韻腳。
當霸權邏輯與反抗暴力循環往復時,唯有超越零和博弈,才能打破“以暴制暴”的宿命。
中國需要的不僅是“備戰止戰”的實力,更應成為“文明共存”的倡導者——因為真正的勝利,從不屬于戰場上的一方,而屬于那些讓戰爭不再發生的人。
本文數據及案例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聯合國聲明等公開報道
若您認同“和平源于實力,而非強權”,請轉發此文,讓更多人思考戰爭的代價與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