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江西贛鋒鋰業一則 16 億元子公司減資回購公告,揭開了鋰電池行業寒冬的一角。這家曾經的 “鋰王” 市值較歷史高點蒸發超 2300 億元,全年預虧最高達 21 億元,創下上市 15 年來首次年度虧損。而這場危機背后,不僅是一場原材料價格暴跌引發的行業地震,更暴露出資本擴張與內斗交織的深層困局。
一、鋰價腰斬:從 “印鈔機” 到 “碎鈔機”
碳酸鋰價格從 2021 年 60 萬元 / 噸的巔峰,跌至 2024 年的 7.5 萬元 / 噸,跌幅達 87.5%。贛鋒鋰業作為行業縮影,其核心業務鋰化合物銷售毛利率從 2022 年的 49% 驟降至 10.34%,海外投資的澳洲鋰礦企業 Pilbara 股價腰斬,直接導致 16.4 億元公允價值損失。價格暴跌的背后,是 2024 年全球鋰資源產能過剩 —— 僅中國碳酸鋰產量就達 67 萬噸,同比增長 45%,遠超下游需求增速。
資本狂熱的代價在財報中顯露無遺:贛鋒鋰業短期債務缺口超 76 億元,被迫出售青海錦泰鉀肥股權、發行高息美元債續命;而同期寧德時代憑借 183 億元的研發投入,毛利率逆勢提升至 24.44%,固態電池送樣驗證已搶占技術高地。
二、資本暗戰:豪門內斗加速行業洗牌
行業下行周期中,資本內斗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 年杉杉股份創始人鄭永剛猝然離世,引發長子鄭駒與繼母周婷的百億股權爭奪戰。這場 “繼承者之戰” 導致公司股價單月暴跌 13%,2023 年凈利潤同比腰斬 68%,核心業務負極材料毛利率縮水至 18.7%。更致命的是,杉杉股份未披露鄭永剛遺囑,49% 股權由前妻周繼青持有,復雜的離岸架構讓控制權歸屬懸而未決。
資本博弈同樣體現在行業并購中:2024 年贛鋒鋰電沖擊 IPO 遇阻,母公司被迫以 4.99 億股回購自救;而早在 2021 年,豪森股份收購新浦自動化時溢價超 300%,試圖通過外延并購緩解產能錯配焦慮,卻埋下商譽減值隱患。
資本暗戰:豪門內斗加速行業洗牌
三、全球潰敗:歐洲 “寧德時代” 神話破滅
海外市場同樣慘烈。瑞典電池巨頭 Northvolt 燒光 2900 億元后破產,暴露歐洲脫離中國供應鏈的困境。這家曾獲大眾、寶馬 500 億歐元訂單的企業,因依賴中國設備(60% 進口)和人才,產能不足 1GWh 導致寶馬退單。相比之下,寧德時代通過綁定廣汽、嵐圖等車企,2024 年動力電池裝機量達 34.9GWh,全球市占率穩居 37%。
技術路線之爭更顯殘酷:日本松下聯合美國 Sila 研發的納米硅粉電池宣稱續航提升 40%,但量產遙遙無期;而寧德時代已實現固態電池樣品送檢,氧化物技術路線突破在即。研發投入的鴻溝難以跨越 ——2024 年寧德時代研發費用達 186 億元,是贛鋒鋰業的 28 倍。
全球潰敗:歐洲 “寧德時代” 神話破滅
四、生死局與新賽道:誰能穿越周期?
行業洗牌正在加速。2024 年中國鋰電池總產量 1170GWh,但出口額同比下降 5%,價格戰進入白熱化。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構建壁壘:國軒高科布局全球回收網絡,預計 2025 年退役電池處理量達 82 萬噸;比亞迪加碼磷酸鐵鋰,裝機量市占率提升至 32%。
而對于深陷泥潭的企業,自救與轉型成為唯一出路。贛鋒鋰業以 10 億元入股賽力斯子公司瑞馳電動,試圖通過綁定商用車資質換取訂單;杉杉股份則押注偏光片業務,但全球面板行業低迷讓毛利率承壓。資本市場的耐心正在消失 —— 贛鋒鋰業股價已跌至 36 元,較峰值縮水 76%,投資者在股吧疾呼 “抄底需謹慎”。
生死局與新賽道:誰能穿越周期?
結語
當鋰電行業從 “資本盛宴” 步入 “生死淘汰賽”,真正的贏家必然是那些掌控核心技術、規避內耗的企業。寧德時代用研發投入構筑護城河,杉杉股份因內斗付出百億代價,Northvolt 的潰敗印證脫離中國供應鏈的脆弱性。這場 2300 億市值蒸發的風暴,最終將重塑行業格局 —— 唯有敬畏技術、遠離資本狂賭的企業,才能等到下一個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