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桂林市政府編制的《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復,桂林市以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為目標,開始了新一輪的城市面貌改造工程,其中一個重要的改造方向就是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同年,桂林市政府將對正陽街東西巷的修繕整治工程寫入《桂林市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立了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東西巷改造工程主要以整治拆除、復原修建、原地修繕和移動修繕保護等手段為主,打造桂林旅游新地標。2013年8月1日,正陽路東巷改造工程率先正式啟動。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委托,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于8月下旬進場進行相關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
鳥瞰靖江王府
東西巷是東巷、西巷的合稱,其名稱最早見于清光緒年間,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西通志輯要》中的《省城圖》明確標注了東巷和西巷的具體位置就在清代廣西貢院正貢門之東西。東巷位于桂林明代靖江王府正陽門(南門)外東面,其西端與靖江王府的中軸線——正陽路相接。正陽路以西,與東巷對稱的區域則稱為西巷。東西巷的形成歷史與明代靖江王府緊密相關。靖江王府為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之后,利用獨秀峰下元順帝潛邸萬壽殿及其周圍修建的王府。根據文獻資料和現存遺址,王府原有宮城城墻及四門、蕭墻、承運門、承運殿、配殿、王宮、回廊、齋宮、進膳廚、社稷壇、宗廟、王府花園、王府暗道等。由于戰亂和歷史變遷,目前僅保留有宮城城墻及四門、承運門、承運殿和花園遺址。
桂林東巷在進行保護修繕整治工作之前為一處商鋪林立、居住密集、巷道縱橫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筑群,修繕整治工作開始后除了保留少數具有歷史、建筑價值的古建筑外,其余的民居則進行拆除并清表,基本上原有的地面都被往下清理至1米深左右,因而東巷遺址的現代地層及清代晚期的地層基本已被破壞。經過勘探發現,東巷遺址除了靠近正陽門處尚保留有一些明代至唐代各個歷史時期地層堆積外,其他區域有明代建筑分布的地方,明代建筑活動面以下的地層已被明代建筑的地基破壞。綜合整個遺址的地層、遺跡現象及出土遺物情況,可以將遺址分為四期。
01
第一期 唐代
此次發掘位置應在唐代子城南部或南門外不遠,在最早的文化層中雖未發現唐代的建筑遺跡,但是出土較多唐代聯珠蓮瓣紋地磚,這種地磚是官署、寺院等地方專用,與之形制完全相同的地磚在西山唐代西慶林寺遺址有較多的發現。故可印證唐代該處已是桂州城中較為中心的位置,附近有衙署或寺院等建筑。此外,在唐代地層里發現一些桂州窯、北海地區英羅窯等生產的青瓷四系罐、雙沿罐、碗、盞、窯具等。
蓮花紋方形磚
02
第二期 宋元時期
根據《靜江府城池圖》的標識,此次探方發掘區域位于宋代府城之內,發現四期宋代建筑的地面及填墊層,雖然遭受灰坑、磉墩等打破影響,但仍保留部分墁磚地面,疊壓關系明顯,體現了宋代桂林的發展歷程。發現的宋代早晚兩個時期的排水溝,從地層斷面看互相疊壓,特別是宋代早期的排水溝,體量、規模較大,做工形制較為規范,應該是宋代官署中的附屬設施。元代獨秀峰下大圓寺為地方政府行政機構所在地,元末元順帝未繼位以前曾居住于此。此次發掘發現的元代路面,做工較為規整講究,應該也是官署中的附屬設施。
宋代晚期、早期建筑的排水溝
元代路面
03
第三期 明代
此次發掘發現了位于靖江王府南門正陽門外的宗祠遺址,其規制與明代對親藩王府邸建筑的要求一致,與《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都城建設規劃思想相合,為明代除帝都之外皇家宗室宗祠遺址的重大發現。明代靖江王府宗祠平面大致呈“回”字形,外面一圈由門樓、外圍墻組成,里面一圈由前殿、左右配殿、大殿及內圍墻組成。內外圍墻之間有道路連通,在外圍墻的西南角開有一門與宗祠西面的院落相通。
因發掘區域處于明代靖江王府內外城之間,此次發掘亦發現了明代早期靖江王府重要官式建筑地下基礎的構建方式,從探溝的試掘中,可以看到明代官式建筑基礎的8個墊層,總厚度在1.6米左右。由于這一時期該區域作為明代靖江王府重要的禮制性建筑被精心打理,所以除了明代的建筑地基、石構件等遺物外,沒有遺留其他物品。
岑毓英故居遺址疊壓的靖江王府宗祠基礎
靖江王府宗祠地下建筑夯土層及片石面
龍紋瓦當
龍紋滴水
04
第四期 清代、民國時期
此次發掘的部分地基就是清末廣西巡撫岑春煊住所,其東面原靖江王府的宗廟遺址被改造成岑氏祠堂。由于民國時期該區域所建房屋大都單層、面積較小,無須太深地基,所以重建、增建時往往沒有做很深的清理,留下了大量清代早期到民國時期的遺跡和遺物,特別是瓷器,其中既有清代早期模仿明代成化、宣德等年款的偽托款識,也有雍正年以降至清末的款識。早期瓷器多為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晚清民國時期的瓷器多產自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等地。遺址出土大量形制一致的瓷器,說明東巷曾有規模較大的瓷器商行營業。
H1發現的民國時期批量瓷器
青花瓷杯
釉上彩瓷碟
《桂林東巷考古發掘報告》
ISBN 978-7-03-080203-3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 編
定價:328
內 容 簡 介
本書為配合桂林市正陽路東巷改造工程而開展的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報告。報告內容主要包括探溝、探方考古發掘發現情況、重要遺跡、出土文物三個部分,著重介紹東巷發掘區域的地層堆積情況、桂林靖江王府宗祠遺址的發現情況以及出土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讀者從中可以了解桂林城區深厚的歷史底蘊及城市變遷過程,也為研究桂林歷史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本書可供考古學、歷史學等相關專業師生和專家、學者參考、閱讀。
掃 描 二 維 碼 可 購 買 本 書
本文由 柴麗麗、周藝欣 摘編自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 編《桂林東巷考古發掘報告》。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