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辛二,化無情聲。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從本經的介紹,我們修習凈土,第一個法門,就是要對極樂世界生起真實而不可破壞的信心。這個信心,從本經的經文來觀察,是有兩個主要的內容:第一個就是對果地功德的信心,第二個是對因地修行的信心。
對這個果地的功德,我們可以從兩部分來建立信心:
第一個,極樂世界是一種受用殊勝。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眾生,那個明了的心識跟外在的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是說,它提供你一個非常安穩的身心世界的環境。這樣子的一種情況,在蓮池大師的解釋,說是凡夫的修學必須要身安而后道隆。我們凡夫的心情,你在動蕩擾亂的環境,你的戒定慧很難增上。你雖然很用功,但是環境動蕩,你用功的功德剛好跟這個動蕩的情況抵消掉而已。所以,初心菩薩一定要先求身心的安穩,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規劃的就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個安穩的世界。這個我們叫作受用殊勝。
第二個叫作造業殊勝。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不共于諸天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我們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的資糧。你看在經文當中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個地方看得出來,極樂世界在積集福德資糧這一部分特別的殊勝。到了這個經文的后面,“有情無情同宣妙法”,你到極樂世界去,經常能夠聽聞佛法來增長你智慧的善根。
所以,極樂世界,我們在思惟果地功德的時候,你可以知道:第一個,它的受用殊勝;第二個,它的造業殊勝。
我們在抉擇一個果報體的時候,當然,受用跟造業都很重要。從經文當中,首先我們要深信,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是十方世界所少有的,“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因為他所提供的果報體,受用特別殊勝,他所積集的這種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也特別的殊勝。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思惟果地功德的時候,要建立一個這樣的信心。
其次,我們要生起對凈土的因地的信心。
這么一個殊勝的果地是怎么成就的呢?當然,本經強調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你在佛堂當中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亦不可思議,就在這樣的能念所念相應的時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事情你要深信不疑。
也就是說,我們正式地講到在執持名號之前,你應該有的心理建設,就是你要相信果地功德不可思議、因地的名號也不可思議。所以你看,在經文當中佛陀四次告訴我們,“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他講這段經文干什么呢?第一個,告訴你,極樂世界的果地的莊嚴是你要深信的;第二個,他因地的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所以,合起來,極樂國土能夠成就“如是的功德之所莊嚴”。佛陀重復了四次來做總結,就是要你一再一再地去建立對凈土因果的信心。
辛二、化無情聲
現在我們看這一段,叫作“化無情聲”。
我們講到積集智慧的資糧,在本經當中講到的兩種的因緣:第一個是有情的聲音,一個有明了性的鳥類所發出的這個佛法的聲音;這以下講到沒有明了性的一個無情的世界,也會發出一種聲音。我們看經文。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 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我們把它分兩段:第一段是正明化無情聲;第二段是示所得利益。
先看這個無情的聲音。“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這個地方首先講出這個無情的聲音是怎么來的。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在極樂世界有一個情況,就是經常會有這種微風吹動,微細的風吹來吹去。那么吹動出什么聲音呢?它吹動這個寶樹跟這個寶樹上面的羅網,就發出了微妙的聲音。
我們前面說過,鳥類的說法,是一個極樂世界的眾生到森林當中去經行的時候,他聽到了鳥類的說法,所以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段經文的寶樹、羅網,前面說過,寶樹羅網是極樂世界眾生居住的處所。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的眾生是在自己寮房當中,可能在那個地方靜坐,或者在寮房經行。他并沒有到森林當中去經行,他是在自己的寮房,在自己的寮房當中也能夠聽到一些聲音。就是微風吹動寶樹,也帶動了寶樹上面珍寶所成的羅網,這個時候發出了一種微妙的聲音。這種聲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也特別的微妙,特別的豐盛。這個地方先說出這個聲音的由來。
這以下說明我們聽到這個聲音以后有什么樣的利益:“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身為一個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在寮房當中經行的時候,聽到了這樣子的聲音,就很自然地(這個“自然”古德解釋說叫作任運),他就很任運地、不假作意地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的一種正念的心情。
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七,看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有什么開示。補充講表第六面,附表七。這個標題叫作“有情無情同宣妙法”,我們看蕅祖的開示。
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無差別也。
在讀經文的時候我們看到,森林當中鳥類的說法,寮房當中微風所吹動的聲音,這當中其實是有它甚深的含義的。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事情?蕅益大師就把這個經文開權顯實。
他說,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就是說,透過極樂世界的微風所吹動的寶樹、羅網這個聲音,我們就可以知道極樂世界的真相。把這個聲音廣泛地去觀察就知道,乃至于整個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假法實法……這個假法就是法塵,你在極樂世界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中的影像;這個實法就是前五塵。這樣子講,我們可以知道極樂世界的整個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的境界,其實就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就是說,整個極樂世界是彌陀的清凈法身所變現的,它絕對不是一種業力所感的世界。
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參照蓮池大師的《疏鈔》,他有一段的說法。在這個“有情無情同宣妙法”的地方,蓮池大師引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他說,《大智度論》講到,世間上有三種珍貴稀有的寶物:
第一個叫人寶,就是轉輪圣王所擁有的摩尼寶珠。這個人寶能夠使令你所求如愿。你現在希望一個車子,你向這個摩尼寶珠祈求,它現出一個車子;你需要一個房子,它現一個房子。這叫人寶,這是在人當中最殊勝的寶物,就是摩尼寶珠。
再高一級叫天寶。天人由于過去的善業,他有這個宮殿,天人能夠依止這個宮殿之寶成辦事業。天人來到娑婆世界要供養佛陀,他坐著這個宮殿之寶就能夠來到娑婆世界,作這樣的往返。所以這個天寶能夠成辦事業。
第三種是最殊勝,叫佛寶,他能夠到十方世界宣揚佛法。一個是所求如愿,第二個承辦事業,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宣揚佛法,開啟你心中的智慧光明。
所以蓮池大師說,極樂世界處處是佛寶。你看到這個微風吹動的寶樹,這個就是佛寶。為什么呢?它就是在為你說法。你看到的鳥類,你看到這個鳥,它不是畜生,它也是佛寶。為什么呢?它也是在為你宣揚佛法。
所以,我們從這段“有情無情同宣妙法”可以體驗到,極樂世界的人民不但是一種安穩的果報體,重要的是,你在極樂世界,你等于是經常地跟佛寶接觸。也就是說,你整個大乘的智慧善根,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天一天地增長。這個是我們所關心的。這就是這段經文“有情無情同宣妙法”的真實意義。
身為一個修行者,你如果經常注意你內心的狀態,你很快地就知道,你內心當中有兩種重要的功能,一個是妄想的功能,一個是你正念的功能。如果你有在觀照內心,你就會知道。你說怎么知道有這兩種功能呢?你回憶一下你平常的生活,你遇到重大抉擇的時候,你就會聽到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有兩種聲音出現,保證!第一個是妄想, 就是表層的聲音,告訴你這件事該怎么做。當然,這個妄想你就不要隨順它。第二個是你在課堂當中聽聞佛法產生的一種觀照的抉擇力,這個就是你的善根。
所以我們一般人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內心會出現兩種聲音的:第一個出來的直覺大部分都是妄想;然后你靜下來,拜拜佛,想想看,慢一點,不要動。所以,修行人什么事情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因為你內心的善根還會釋放一個聲音出來。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就是善根跟妄想不斷地對峙。但是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不要去奢望妄想不來干擾你,這不可能。你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強你的善根,就這樣!這個房間很多黑暗,你不可能要黑暗不出現,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強光明,而這個光明的出現就是靠佛寶的力量。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居士。這個居士叫作因儒童,他信奉婆羅門教,生長在一個大富的富貴長者的家庭。后來他喜歡上一個女眾,就跟這個女眾要結婚了。在結婚的當天,釋迦牟尼佛就領著阿難尊者到他結婚的地方去托缽。當然,這個婆羅門,這個因儒童是一個大富貴的家族,他結婚可就不是小事了,請了很多的婆羅門的師父到他家來應供。
這個時候佛陀就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去跟這些婆羅門法師說,因儒童今天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阿難尊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就到了因儒童的門前,跟那些婆羅門法師說:我的老師佛陀說,今天因儒童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婆羅門的那些法師聽了就哈哈大笑,說佛陀實在會講話,太過自夸了。因儒童今天明明要結婚了,他是馬上要結婚了,你怎么說他得度因緣成熟了呢?他是結婚,要過世俗生活的。
但是大家哈哈大笑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的師長就說,我們今天不能夠輕視佛陀的話,我聽說佛陀所說的話都會靈驗的。那么大家就產生警覺了,那怎么辦呢?這個因儒童是我們婆羅門的大護法,他要是被佛陀度走,那就麻煩了。好,有辦法,大家手牽手,就把因儒童圍繞成七圈。大家心想,只要能夠讓這個結婚典禮順利地過去,這件事就好了。
在結婚之前,按照婆羅門的規矩,要先禮拜大梵天,跟他們的根本上師、根本的本尊禮拜,來祈求福報。因儒童升上禮拜的壇場以后,就很虔誠地禮拜太陽。拜了幾拜以后,欸,太陽當中出現了一個老人的影像。他想,哎喲,很有感應哦。再繼續拜下去,這個老人的影像越來越擴大,來到了他的面前,白發蒼蒼,手持手杖。這個時候大梵天就跟因儒童說:因儒童!你們家今天這么熱鬧,是怎么回事?因儒童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哎呀,大梵天!我今天要結婚了。這個大梵天就問因儒童說,你結婚,花了多少錢?他說我花了三千金。大梵天就問他說,那你這三千金是怎么分配的?他說,我一千金就是準備今天的這些飯菜,另外一千金供養這些來參加的婆羅門的法師,第三個一千金是當作給女方的聘金。
這個大梵天王聽了以后說:因儒童!你前面兩個事情,我覺得做得很滿意,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你這第三個一千金給女方做聘金,我覺得做得不恰當。因儒童說,這怎么會不恰當呢?大梵天王說,你沒有仔細地想清楚,你用一千金來娶一個女眾,你要想想看,她的頭發值多少錢?她的眼睛值多少錢?她嘴巴里面的口水值多少錢?然后你把她的身體撥開,你看到她里面的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值多少錢?
這個時候因儒童這么一聽……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妄想當中,但是他妄想后面有一個善根,他一回光返照的時候,就把他的善根觸動。這個時候一觸動,他這一回光返照,當下證得初果。然后,就看著大梵天,很感激,拜下去的時候,大梵天現出他的本來面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佛陀就抓著因儒童的手,在大家感到很錯愕的當下,從天空飛到僧團去了。因儒童后來也證得阿羅漢果。
當然,今天我們從因儒童得度的因緣可以去了解一個真相,就是因儒童在他這一期生命當中,他的煩惱是現前,但是他為什么從煩惱當中能夠解脫出來?當然你會說,他有善根。這個我們要承認,他有善根。但是有善根的不是因儒童而已,很多人都有善根。我們應該要去了解,他遇到了佛寶!也就是說,你有善根,但是你必須遇到佛寶,才能夠把你的善根啟發起來。
其實我們在座諸位,大家哪一個沒有善根?沒有善根你會坐在這里呀?但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被妄想纏繞,揮之不去呢?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佛寶的力量太薄弱,大部分遇到都是妄想的境界。你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知道眾生的悲哀在哪里,這個種現相熏啊!我們過去打了一個妄想,一個虛妄的心識造的業力,結果這個虛妄的業力又成就了一個虛妄的果報,境由心生;結果這個虛妄的果報又牽動你虛妄的妄想。境由心生,然后你又心隨境轉,就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過去都是用妄想來造業,得一個虛妄的果報;現在這個虛妄的果報又讓你打妄想。
我不知道,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人世因緣接觸的時候,是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還是自然生起無明妄想之心。我告訴諸位好了,你要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至少要三十分鐘的用功,你不是自然,你是非常不自然的。你要到佛堂去,看到佛像,不能拜要他拜,剛開始就是勉強自己;拜了幾拜,欸,慢慢順了;順了以后,欸,心中的正念變主流了,但是妄想還在;這個時候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心中繼續念你的佛,繼續地拜;差不多三十分鐘以后,欸,心中的善根正式現前,妄想開始退到后面去。要三十分鐘,才能夠自己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你花了一個小時用功,然后你從佛堂出來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如意的人事,發一個脾氣,善根全部消失掉!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因為你活在一個虛妄的環境。諸位要知道,你不是生長在一個當體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的世界,不是的。我們現在生長的環境是一個虛妄的環境。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成佛之道,你所選擇的環境對你善根的增長是有很大影響。你今天選擇一個不好的環境,那么你在修行當中光是為了抵消這個環境所產生的干擾,你一天的功課剛好跟這個抵消,打成平手而已。今天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這樣算不錯了。
所以,這段經文你不要忽略,“有情無情同宣妙法”。就是說,正如蓮池大師說的,極樂世界到處都是佛寶,所以它基本上不會刺激你產生妄想的因緣。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
我們回到經文來。到這個地方,極樂世界如何能夠栽培智慧的善根,從這個“有情無情的同宣妙法”,大家就知道一個大綱了。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個地方是第三段的總結。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地方就是要讓你修信心、修皈依,你要相信極樂世界的這種果地的莊嚴。這個地方的莊嚴指的是“有情無情同宣妙法”,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這樣子的莊嚴是你在名號的功德當中念念成就。所以這段經文的消文是說,舍利弗,你要知道,極樂國土是成就如是的“念佛功德之所莊嚴”,你要深信不疑。這個地方是把我們這個信心做個總結。
丙二、正報妙 分二:丁一、征釋名號;丁二、別釋主伴
我們看下一段。丙二,正報妙。
前面的經文都是扣著整個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的國土,來說明極樂世界的因果的殊勝;這以下我們開始關心這樣的國土到底住些什么樣的人,一個正報,一個有明了性的人。這個地方講到人的殊勝。這個正報的殊勝有兩段:第一個,征釋名號;第二個,別釋主伴。
丁一、征釋名號 分二:戊一、征;戊二、釋
戊一、征
先有一段的征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因為本經的不可思議,所以幾乎沒有人能夠問。我們看,經文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能夠去發問的。也就是說,沒有人敢講話,從頭到尾都是釋迦牟尼佛在自問自答。那么佛陀招呼著舍利弗說,你的意思怎么樣?極樂世界的佛是什么因緣能夠安立作阿彌陀呢?提出這個問。當然,這個問題舍利弗是不能回答,佛陀就自己回答。
戊二、釋 分二: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
回答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是講到光明,第二個就是壽命。
己一、約光明釋
我們看光明。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這個地方的“彼佛”,我們要知道,這個地方的佛指的是應化身,就是由清凈的法身,依止愿力,當然也包括了他的六波羅蜜的資糧,所創造的一期的應化身。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他的光明特色是無量,阿彌陀佛就是光明無量。
那么,什么叫光明無量呢?這以下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他是無所障礙的,他的本質是沒有障礙。你看我們世間上的日月光明,遇到墻壁的時候就照不過去,它還會被物質所障礙。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任何的東西,乃至于須彌山,都不能障礙。他是無所障礙的。
第二個,他的量,照十方國。這個是很特別的。釋迦牟尼佛的光明,他的旁邊的光明,所謂的“常光”,是照一由旬。所以你要是離釋迦牟尼佛超過一由旬,你就看不到他的光。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照十方國,他的量也特別廣。
所以,他的質是無所障礙,他的量是照十方國。身為一個應化身,他具足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他有資格稱為阿彌陀,光明無量。
這一段經文,在古德解釋說,佛陀對眾生的教化有兩個方便:第一個是說法,這個人沒什么遮障,直接說法來啟動他的善根;第二個,眾生有善根,但是也有他的遮障,所以佛陀先顯神通,而佛陀所顯的神通主要地就是放光。所以在《無量壽經》上說,我們能夠蒙彌陀的光明照射,使令我們身心調柔。你要看一個初學者,你看我們出家眾最清楚,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剛出家還是修行的老參。你看這個人,個性剛強,內心很緊繃,這個人的業障還沒有懺除到一個程度;一個人業障消除的第一個特色,身心調柔。如果諸位拜過懺,你就知道,那個罪障現前的人他內心剛強。剛強的時候,你跟他講佛法沒有用,所以佛陀先放光明來為他破障。這個光明本身有破障的作用。
當然,每一尊佛都有光明,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特別殊勝,照十方國。在臺大有一個電機系的博士,他做實驗。他說:你一個人在一個磁場當中去測試,平常打妄想的人身體沒什么光明;但是,你要專注,欸,你的身體就有光明;如果你在專注當中又念阿彌陀佛,那你的光明更大。這個時候大家會想,你這個光明哪里來的呢?就是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你看念佛感應里面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到一個黑暗的地方,那個房子里很多鬼神。后來他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他身體放光。當然,他自己看不到,鬼神能看到。這個時候鬼神看到,就不敢靠近他。所以,你心中念阿彌陀佛圣號,跟佛號一感應道交的時候,彌陀的光明開始加持你。所以,阿彌陀佛在整個十方佛當中的第一個特色,他的光明特別殊勝。這是第一點。
己二、約壽命釋
所以你要了解,我們今天在修本尊相應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本尊的特殊功德在哪里?第一個,他的光明;第二個,他的壽命。我們看經文。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我們修凈土的人,當然以阿彌陀佛當自己的本尊的所觀境。本尊的功德,除了光明以外,第二個是他的壽命特別殊勝。我們看經文。
佛陀招呼舍利弗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這個地方的“彼佛”指的是一個應化身的佛。阿彌陀佛的應化身的壽命,下面這一段很重要,“及其人民”,就是那些往生的眾生,他的壽命有多少呢?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量、無邊、阿僧祇,這三個都是很大很大的數目,但是再怎么大,我們要知道,這個是有量的無量,只是說這個數量太大了。當然,這段經文我們比較關心的應該是,“彼佛壽命及其人民”,我們肯定對這個人民的壽命很關心。
極樂國土的果地功德,我們前面說過,它是受用的殊勝、造業的殊勝。當然,我們研究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們會關心,那他的壽命有多長?因為所有的功德一定要以壽命作基礎。比如說你現在,身體很快樂,修行也很得力,但是你沒有壽命了,你死掉了,你這些功德都消失了。所以我們開始在關心,阿彌陀佛提供我們這個壽命是不是夠長?就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諸位!如果你今天選擇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其實你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什么?你知道嗎?并不是娑婆世界對你的干擾。這個干擾,你一修行,正念現前,都不是問題。你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壽命的問題。這個分段生死對你產生的傷害太大。你二十歲出家,修到八十歲,修了六十年,正是你修行的黃金時段,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以后投生在印度,好不容易又被找到了,開始修行,修行到正好的時候,又死掉了,又投生到法國去了……你光是這樣子死來死去,你這個修行沒辦法把它串起來,你這整個生命被片段地切開來。所以你現在不是一加一等于二 ,你變成什么時候都要重新開始。失敗的例子也很多的,我不要講是什么名字,你去查查看。在西藏上師當中,不斷地轉世以后今生表現比以前差得很多的,非常的多。為什么?這個死亡,他光是這樣子換來換去,換得他自己整個內心都糊涂了。
所以我們不要忽略分段生死的障礙。就是說,我們今生可以好好地用功,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壽命,一個極樂世界的壽命,但是我們希望一勞永逸,我不希望再受到分段生死的干擾。所以,阿彌陀佛知道,在資糧位的菩薩有這個分段生死,有這個死亡的問題,所以他在發愿的時候也特別地規劃壽命。“彼佛壽命”,當然阿彌陀佛的住世也很重要,我們壽命在,可是佛陀不在,也不可以。阿彌陀佛的壽命跟我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使令你在整個修行當中能夠很順利地、從頭到尾不斷地用功,乃至于到等覺菩薩,你不用再受死亡的干擾,這點是很重要。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哦,這樣子,這個果報體一勞永逸了!我拼個一次,不要重復在那個地方死亡。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在皈依阿彌陀佛圣號的時候,應該知道:第一個,他的光明殊勝,他隨時用光明來加持你;第二個,他的壽命殊勝。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八,看看蕅益大師有什么比較深入的開示。
這個地方叫作“征釋名號”。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別示。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
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這一段等于是先說明,為什么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要介紹這個名號的功德。因為在本經是“的示”,就是很明確地指示,你要執持名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然后呢?執持名號!也就是說,在修行凈土當中,我們對彌陀的信心跟愿力是一個根本法門,可以說是一個共通的法門。但是它的下手,你跟彌陀怎么感應道交,其實每一部經所講的是有差異的。你像《無量壽經》,它強調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然后心心回向凈土;你看《觀經》,它強調你要觀想阿彌陀佛,是觀想;你看<普賢行愿品>,你修十大愿王,然后導歸極樂。但是你看本經,所有的法門只字不提,什么法門都不提,只告訴你一個法門: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當然,這個法門,我們可能覺得,哦,這樣子太簡單了!你要我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句佛號,那既然我要把我的生命全部靠在這個佛號上,那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確有必要來介紹這個名號的相貌。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為什么要把這個名號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介紹出來,因為要你“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如果你今天對名號不了解,你敢說你臨終的時候,你這句佛號提起來,你真實地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很難!你就念個幾句,沒什么感應,改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沒有感應,改念地藏王菩薩……完蛋了,三心二意!不是佛號沒辦法救拔你,是你那個能念的心、那個皈依的心生不起來。所以,為什么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在內憂外患的時候能夠執持名號呢?就是因為你對名號的真實了解。所以我們有必要來解釋這個名號。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名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我們前面說過,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阿彌陀,其實它的本來意思是無量功德。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把它濃縮成兩大功德:一個是光明,第二個是壽命。
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到底這句佛號所代表的真實義是什么呢?
光明就是一種空間的無量,壽命是一個時間的無量。那么,當我們把無量的時間跟無量的空間合起來的時候,哦,阿彌陀佛的功德的真相就出來了,就是一個清凈法身的一個法界體。
諸位想想看,你所知道的什么事情是時空無量?你說須彌山很大。它再怎么大,它有它的空間相;它再怎么大,它有它的時間相,它一定有一段時間就消失掉。
那么什么東西能夠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呢?就是彌陀的清凈法身。所以,以下這句話很重要:“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阿彌陀佛以他的清凈法身,變現彌陀的一個果地的功德,又把這個清凈法身變現一個清凈的因地的名號。所以我們這樣講,極樂世界,若因若果,都是彌陀的清凈法身。所以我們講: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這一段,第三段開示對念佛人的關系太重要了。我們在修一個本尊相應法,你跟彌陀本尊相應的時候,你如何來了解這句佛號,就在這段開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