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人口也才1億2000萬人,而且還發(fā)動過侵華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最終不得不宣布投降。過去這么多年,日本護照如今成了世界含金量最高的護照,免簽國家達到193個。
前幾天,一位西安的朋友來東京,說他小時候看《鐵臂阿童木》,現在追《鬼滅之刃》,連喝咖啡都挑個日式風格的店。他說在日本尋找大唐的夢境。
一個國家形象的塑造,除了國民的文明素養(yǎng),重要的不是經濟,而是文化,也就是軟實力。
那么,日本有哪些軟實力感動了世界,贏得了好感與信賴呢?
動漫肯定是頭號功臣。我第一次接觸日本動漫,是《哆啦A夢》,那時候家里電視機沒幾個頻道,可一到周末,電視機前就擠滿了小孩。后來到了日本,才知道這玩意兒不只是給孩子看的,大人也有自己的“深夜檔”。從《龍珠》到《火影忍者》,再到現在的《進擊的巨人》,日本動漫靠著一股腦的想象力,把全世界都圈了粉。
這背后,是日本人的細膩和創(chuàng)意。你看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畫面美得像畫,故事卻講得那么深,連神靈和人性的糾葛都塞進去了。我問過一個日本動畫導演,他說他們做動漫,不是隨便畫幾個人打架,而是先想“這個故事能打動誰”。這種認真勁兒,加上幾十年的產業(yè)積累——從手繪到CG,從漫畫到動畫一條龍——讓日本動漫成了文化輸出的殺手锏。現在全球動漫市場,日本占了六成多。
除了動漫,日本文化還有個“軟武器”,就是和食。我第一次正兒八經吃壽司,是在東京筑地市場,一塊中トロ(中脂金槍魚)入口,鮮得讓我差點把筷子吞下去。后來才知道,這不只是好吃那么簡單。日本人做菜,講究個“旬”,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連醬油都分生抽熟抽,細致得讓人佩服。2013年,和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那以后,壽司、天婦羅、拉面,滿世界開花。
我有個朋友在上海開了家日式餐廳,他說客人不光沖著味道來,還喜歡那種“儀式感”——木盤子、竹筷子,連擺盤都像藝術品。日本人把飲食文化做成了一種生活態(tài)度,輸出到國外,不只是賣吃的,更是賣一種“慢下來”的感覺。你看現在歐美,高級餐廳都學著擺日式花樣,連米其林都給和食開綠燈,這靠的可不只是廚師的手藝,而是整個文化的底蘊。
再說個容易被忽略的,日本文化的“可愛”基因,也就是“卡哇伊”。我第一次逛涉谷,看到滿街的Hello Kitty,心想這東西怎么這么火?后來才明白,“可愛”不是小女孩的專利,而是日本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你看那些動漫角色,大眼睛、小嘴巴,連《皮卡丘》都長得讓人想抱抱。這種“萌”文化,抓住了人的心,連我這種大老爺們兒都忍不住買了個高達模型擺家里。
“可愛”輸出的厲害之處,在于它不挑對象。美國人喜歡,日本的吉祥物賣到紐約街頭;中國人喜歡,LINE的表情包滿微信跑。日本人還特別會包裝,連電車上都畫滿卡通圖案,機場的紀念品全是“萌物”。我去過熊本縣,那兒的熊本熊簡直是活廣告,滿大街的周邊產品,連市長都得靠它拉游客。這種“可愛”經濟,柔軟卻有力,悄悄就把文化滲進去了。
日本文化輸出的另一個絕招,是它總能在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找平衡。我在京都看過一次能劇,那種慢悠悠的節(jié)奏、面具下的低吟,像穿越回了平安時代。可轉頭去東京,秋葉原的電子屏又把你拉回未來。這種“混搭”在日本文化里到處都是——和服配牛仔褲,茶道旁邊放個iPad,連神社里都賣機器貓的護身符。
這種融合讓日本文化既不失根,又跟得上潮流。你看《鬼滅之刃》,背景是大正時代的老日本,可打斗特效和音樂又潮得不行。外國觀眾瞧著新鮮,既有東方的神秘感,又不覺得老土。我問過一個在日本做文化推廣的朋友,他說:“我們不光賣傳統(tǒng),還得讓年輕人覺得酷。”這話說得準,文化輸出要活下去,就得會“變臉”。
說到感動世界,日本的匠人精神肯定繞不過去。前陣子,我去岐阜縣采訪了一位做木工的老師傅。他七十多歲了,手上滿是老繭,每天還在工坊里打磨一塊木頭。他說,他這輩子就想做出一把完美的椅子,能讓人坐上去覺得舒服,覺得值得。他不追求量產,也不急著賣錢,幾十年如一日,就守著這點心思。你說,這種人多嗎?不多。但在日本,這樣的匠人卻不少。他們做刀的、做陶瓷的、做和紙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這種專注,不光是感動了世界,還讓“Made in Japan”成了品質的代名詞。
最后,得說說日本人的性格——那股鉆牛角尖的執(zhí)著。譬如懷石料理,從頭盤到甜點,十幾個小碟子,每樣都精致得像工藝品,連服務員端盤子的手勢都練過。這種細節(jié)上的用心,滲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動漫的每一幀、和食的每道工序,甚至便利店的便當包裝,都能看出他們不將就的態(tài)度。
這種執(zhí)著,外國人看在眼里,覺得“靠譜”。東京六本木有一家拉面店,老板來自秋田縣,湯底熬了12小時,面條手工搟,門口排隊排到街角,而且有不少是外國人,因為在youtube(油管)上很有名。一對法國夫妻已經排了一個小時,跟我說:“貴是貴了點,可值。”這種品質感,讓日本文化輸出的東西有了信任背書,別人愿意掏錢買單。
日本國家的形象,就是靠著這些動漫的腦洞、和食的味道、“可愛”的親和力,再加上傳統(tǒng)與現代的巧妙搭配,還有那股細節(jié)里的倔強。這些東西湊在一起,像一桌懷石料理,各有滋味,又和諧得恰到好處。就像日本的葡萄酒,講究酒味不能蓋過佳肴的味,以達到兩種味道在舌尖上并存和慢慢的融合。
日本不是一個完美的國家。它有它的矛盾,有它的壓力,年輕人的焦慮、老齡化的難題,都擺在那里。可正是這種不完美,讓日本的感動更有分量。它不是靠光鮮的外表取勝,而是用一種內斂的力量,慢慢滲透進人的心里。你看那些日本電影,巖井俊二的《情書》,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哪一部不是靜靜地講故事,卻能讓人哭得稀里嘩啦?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不急不躁,卻直擊人心。
日本拿什么感動世界?不是靠經濟,不是靠科技,而是靠它的一種“靜氣”。這種靜氣,是對美的珍惜,對事的專注,對人的溫柔,對生活的韌性。它不喧嘩,卻能在無聲中讓人感受到力量。就像一杯清茶,入口淡淡的,回味卻久久不散。
今年的龍井茶就要上市了。
讀徐靜波的一本書,了解日本社會與日本人的性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