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六七
審校 | Cloud
天氣漸暖,健身房的跑步機上重新長滿了人。 大家揮汗如雨,希望在夏日到來前收獲一個健康的身形。
跑在無窮無盡的履帶上,人也會偶爾陷入迷思:我這到底是在健身還是在受刑?
如果你曾有過這個疑問,那么恭喜!這說明你的直覺很準。歷史上,跑步機最初確實是監獄里的勞改工具。不信你看跑步機的英文treadmill,tread腳步+mill磨坊,組合起來就是一種通過人的步伐來碾碎谷物的磨坊。
(圖片來源: xiaoyuziwei.com)
那么問題來了,跑步機是如何走出監獄,一步步變身為最暢銷的健身器械之一?它是怎么從陰森恐怖的“刑具”,成為“健康自律”的代名詞?
第一階段:勞改工具
歷史上,第一份正式記載跑步機的文件,應該是英國1822年版的《拘留所、懲教中心及監獄管理辦法》。 這份文件指出,跑步機便于更好地管理囚犯,并讓他們度過積極充實的一天。
跑步機的發明者、英國工程師威廉·庫比特(William Cubitt)則認為,讓囚犯們在跑步機上勞作,不僅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改過自新,還能順便讓監獄產生一些收益,簡直是一舉兩得!
英國薩里懲教所(現布里克斯頓監獄)接收了威廉·庫比特發明的第一臺跑步機(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British Library)
那時候的跑步機,主體結構是一個直徑1.8米左右的木制滾筒,滾筒表面每隔大概19厘米裝有一排踏板。腳蹬上踏板,滾筒就會往下轉,囚犯如果不想被摔到地面,只能拼命往上走。滾筒還會與水車或磨坊相連,這樣囚犯在揮汗如雨時,還能提供生產動力。
通常,獄警會讓十幾個人同時驅動滾輪,一些監獄還會在囚犯與囚犯之間安上隔板,避免他們彼此說話。囚犯們每勞作15分鐘休息5分鐘,每天需要蹬上6~8小時。
另一種懲罰工具是曲柄機,主要是費上肢(圖片來源: Wikipedia by Henry Mayhew )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似乎挺有益健康,但在當時的囚犯眼中,這個滾筒跑步機無異于可怕的刑具。
根據資料,囚犯們每天在跑步機上的爬升距離有1524~4267米之多,相當于爬了一座泰山(1524米)或一半的珠穆朗瑪峰(8848米)。很多囚犯本身就營養不良,再加上日復一日超負荷的運動,堅持不了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但縱使一些囚犯身體壯如牛,也很難抵擋住跑步機的另一大威力:枯燥和無聊。在《跑步機的歷史》一書中,身為紐約獄警的作者詹姆斯·哈迪(James Hardie)都忍不住寫道:“讓跑步機臭名昭著的不是中世紀的那種酷刑,而是無聊。單調和恒定不變構成了它的恐怖?!?/p>
1895年,英國彭頓維爾監獄,囚犯們在有隔板的跑步機上沉默地“奔跑”(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過進入20世紀后,歐美掀起了一股反對強迫性苦役的風潮。1902年,英國修改《監獄法》,跑步機在它的出生地成為了歷史。
第二階段:救命幫手
如果說跑步機誕生于歐洲,那么它的重生則發生在美國。而且這一次,它不再是折磨囚犯的工具,反而成了拯救生命的好幫手。
進入20世紀后,吸煙率的上升、加工食品的盛行,以及城市化帶來的久坐生活方式,使心臟類疾病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大威脅。到了60年代,每10名美國人中,就有4個死于和心臟有關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提前發現心臟問題并及時進行干預成為當務之急,但這個過程需要患者心率穩定地上升和下降,以便讓醫生發現微小的異常。顯然,讓患者一邊沿著操場跑步一邊進行測量并不是什么好主意,于是,監獄中的跑步機進入了醫生們的視線。
用于身體檢查的跑步機個頭相當龐大(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RIA Novosti archive)
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心臟病學家,他對監獄用的跑步機做了一番改造,還加上了一個可調節的電動馬達,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測試時,醫生先為站在跑步機上的患者佩戴心電圖機電極,然后通過調節跑步機的速度和坡度,控制患者的心率變化。
1963年,羅伯特發表論文,詳細介紹了利用跑步機排查心臟病、心絞痛、室壁瘤等疾病的方法,為如今各種各樣的心臟壓力測試奠下基礎。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News)
與此同時,在醫院之外,人們也漸漸意識到有氧運動對身體的益處,外加當時一連串田徑明星接連走紅,跑步成為了流行運動。
生活在新澤西州的比爾·斯托布(Bill Staub)就是一名跑步發燒友,但當地冬季的嚴寒阻擋了他想要肆意邁開的腳步。于是,身為五金店老板的他,決定將醫院中巨大的跑步機縮小。
上世紀 70 年代,跑步在美國成為一種潮流(圖片來源: Click Americana )
在工廠倉庫的一個角落里,比爾用一條寬履帶,連接起數根木制圓柱體,然后加上一個電動馬達,硬生生造出了第一臺家用跑步機!之后,他又對這臺跑步機進行多次改造,生產出了可以標準化量產的模型,并最終成立了Aerobic公司。
就這樣,跑步機先從監獄進入醫院,又從醫院走進尋常百姓家,完成了巨大的身份轉變。
比爾·斯托布, 2012 年去世,享年 96 歲(圖片來源: 網絡)
第三階段:不斷升級
時至今日,隨著各類科技的發展,跑步機進入了全新時代,變得越來越炫酷,越來越不無聊。
超大屏幕和藍牙設備,幾乎成了新跑步機的標配。
而配備了全方向履帶及VR技術的跑步機,能夠讓跑步者在各類場景和游戲中肆意奔跑,履帶還會配合VR場景自動調整方向、速度和坡度。
Virtuix Omni One VR跑步機(圖片來源:網絡)
一些NASA前員工甚至引入了太空技術,創造出反重力跑步機。用戶需要把下半身放入一個“密封麻袋”,袋子內部會產生正氣壓,將人“抬起來”。這種跑步機能讓關節受傷或體重過重的人像正常人一樣跑步,是運動康復的好幫手。
反重力跑步機(圖片來源: Boost Treadmills )
從陰暗的牢房,到現代明亮的健身房,跑步機的演變不僅反映了人們健康觀念的變化,更是科技進步的一個獨特載體。更重要的是,當下一次再在跑步機上深感絕望時,不妨想一想那些日行千里的初代用戶。
“嗯,現在這樣也挺好的!”
參考資料:
[1]https://www.nytimes.com/wirecutter/blog/history-of-the-treadmill/
[2]https://spinoff.nasa.gov/Space_Tech_Gives_Treadmill_Users_Boost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30Z-aH8M&list=WL&index=72
[4]https://daily.jstor.org/treadmills-were-meant-to-be-atonement-machines/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