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香港商界傳來令人唏噓的消息:97歲的恒基兆業創始人李兆基安詳離世。
這位叱咤商海半個多世紀的“地產之王”,終于停下了他的腳步,留下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與無數傳奇故事。
6歲學算盤,15歲當掌柜:天生就是生意人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廣東順德一個銀莊世家。他爹李介甫在當地開著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開銀行的”。
別的小孩6歲還在玩泥巴,李兆基已經蹲在金鋪柜臺學看金、熔金、鑒金,12歲就把黃金生意的門道摸得門兒清,被街坊稱作“黃金奇才”。
15歲那年,老爹直接把順德兩家店鋪甩給他管。當時正值抗戰時期,貨幣貶值像坐過山車,李兆基卻悟出一個道理——黃金和土地才是硬通貨。
這個認知,為他后來轉戰香港埋下伏筆。
1948年,20歲的李兆基揣著1000塊港幣獨闖香港。最初他干回老本行,在中環倒騰外匯和黃金,趕上內地富豪逃港潮,賺得第一桶金。但經歷過民國金圓券崩盤的他,始終覺得“鈔票不如磚頭實在”。
1958年,香港樓市迎來轉折點。當時全港擠著50萬人口,但能蓋房子的地不到20%。李兆基一拍大腿,拉上郭得勝、馮景禧等7個老板成立永業公司,搞起了房地產。
他們干了一件顛覆行業的事:把整棟樓拆開賣,還搞十年分期付款!這招直接讓香港打工仔也能買房,永業的樓盤賣得比奶茶店還火。
自立門戶:專撿別人不要的“破爛”
1972年,李兆基和兩位搭檔分家,拿著分到的5000萬地盤單干。
別人搶著拍地王,他卻盯上了兩樣“破爛”:新界農民的換地證和市區的破舊唐樓。
政府當年征地時給農民發過“換地證”,李兆基用真金白銀從農民手里收來這些“廢紙”,轉頭就能找政府換地蓋樓。至于那些老破小,他派專人挨家挨戶談收購,拆了重建賺差價。靠著這手“撿漏”絕活,恒基兆業用白菜價囤了1700萬平方尺土地,成了香港最大的“地主”。
到1996年,恒基市值飆到1325億港元,李兆基也以1270億身家登頂《福布斯》全球第四富豪,成為首位殺入世界前十的華人。
2019年,91歲的李兆基宣布退休,將千億帝國交給長子李家杰與次子李家誠。和隔壁李嘉誠“分家”不同,他搞了個“分工不分家”:
大兒子李家杰管內地,主攻北上廣深綜合體;小兒子李家誠守香港,盯著中環、新界的地標項目;親妹妹馮李煥瓊抓財務,侄兒李健文管酒店。
這套“家族聯合作戰”模式,讓恒基躲過了兄弟爭產的老戲碼。
退隱后的李兆基,則深居簡出,住在價值40億港元的山頂豪宅“李氏皇宮”。這座占地2.6萬平方尺的莊園,配有私人泳池、園林和醫療團隊,晚年他常坐輪椅在庭院散步,由傭人及醫護人員照料。
盡管生活奢華,他卻始終低調。2025年福布斯榜單發布時,他仍以“香港第二富豪”的身份穩居榜眼,而他的豪宅更連續五年蟬聯全港最貴物業,年租值高達2560萬港元。
結語
李兆基的離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他不僅是地產大亨,更塑造了香港的城市天際線:從中環摩天大樓到新界住宅社區,無數人因他的項目安居樂業。
他曾說:“做生意要講良心,賺了錢也要回饋社會。”多年來,他通過基金會捐資教育、醫療,甚至在汶川地震時豪捐4億,踐行著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今天,香港失去了一位商業巨擘,但他的故事仍將激勵后來者——那個從金鋪走出的少年,用智慧與膽識,書寫了一部屬于香港的“地產神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