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A股市場中悄然崛起了一只令人矚目的超級大牛股,它的出現猶如一匹黑馬,出乎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料,誰都未曾想到該行業竟能孕育出如此強勁的牛股。
自2022年3月起,這只股票便踏上了逆勢上揚的征程。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其股價猶如坐火箭一般,從最初的8元一路狂飆至144.44元,漲幅近乎達到了20倍之多 。然而,面對這樣一只看似風光無限的大牛股,我卻要給大家敲響警鐘,勸大家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因為它與當年的左江科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而左江科技在股價大幅上漲后出現了大幅波動,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損失。 這只股票當前看似形勢一片大好,但我們不能僅僅被表面的繁榮所迷惑,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潛藏的風險,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乍一看,有一只股票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堪稱超級大牛股。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只強勢的股票并沒有堅實的業績作為支撐。查看相關公告后發現,自2018年起,該公司每年僅實現微薄利潤。不僅如此,其利潤還呈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到了2024年,公司利潤銳減60%,業績出現大幅下滑。但出人意料的是,其股價卻逆勢上揚。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創新藥股或科技股,僅僅是一家環保企業,這種情況顯得極為反常。
這只股票的股價走勢極為亮眼,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沒有一家券商發布過推薦報告。不禁讓人揣測,是券商們缺乏挖掘優質公司的能力,還是出于某些原因,都對這家公司敬而遠之,難以參透其中奧秘呢?依我之見,必定是后者。從公司業績來看,利潤逐年縮水,2024年更是大幅下滑60%,業績表現與一路高漲的股價形成了鮮明反差。這種背離現象不僅難以解釋,也讓券商在精準評估公司真實價值與未來發展前景時遭遇極大阻礙。與創新藥、科技等易于理解的熱門板塊不同,該公司所處的環保行業或許有著獨特的復雜性。其商業模式、市場競爭態勢,乃至監管環境中,可能潛藏著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得這家公司成為高風險且評估難度極大的對象。正因如此,行事謹慎的主流券商,在投資研究過程中,選擇對其避而不談,拒絕發布任何研究報告,以規避潛在風險 。
機構對于這家公司,可謂是避之不及。一方面,壓根沒有機構愿意為其撰寫研究報告,另一方面,在股票投資上,機構們也都選擇了無視。瞧瞧該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幾乎全是個人投資者,鮮有名氣響亮的機構身影。再從基金公司披露的持倉信息來看,這只股票被機構刻意避開,沒有一家機構愿意出手買入。市場參與者紛紛不買賬,足以表明大家都難以看透這家公司的門道。這只看似風光的市場大牛股,實則被眾人遠遠躲開。
再者,這只股票的股東戶數一直沒有增長跡象,這點和左江科技頗為相似。不管股價如何一路飆升,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數量基本維持原狀。即便股價大幅上漲,股東戶數始終牢牢控制在10000戶以內,這意味著公司的股東群體基本還是原來那批人。正常情況下,股價上漲往往會吸引新投資者入場,可這只股票卻打破常規。這極有可能暗示著公司內部潛藏著風險或者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令潛在的新投資者望而卻步,只剩下老股東還堅守其中 。
看資產負債表,這個公司看起來也非常差。
從財務狀況來看,該公司總資產共計4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與在建工程達25億元,占總資產比例近乎60%,這意味著公司采用的是重資產運營模式。通常情況下,這類模式會導致資產運用效率偏低。進一步觀察,在這43億元資產里,負債高達28億元,負債率處于高位。并且,公司負債以長期借款為主。在資產構成方面,除固定資產外,主要包含無形資產、應收賬款,貨幣資金僅有3億元,資產質量整體欠佳。
多年來,公司利潤微薄,現金流狀況堪憂,只能依靠借貸維持運營,致使公司融資凈額逐年攀升。而融得的資金大多被用于轉化為固定資產,或許這便是股票價格持續上漲的邏輯。即便未來產能將大幅釋放,但綜合考量公司的業務開展情況,以及低迷的利潤業績表現,該公司當前的估值明顯虛高,與其實際價值并不匹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