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里的老員工,天天都在吐槽“錢少事多離家遠”,負能量爆棚。
殊不知,對于應屆高校畢業生而言,銀行已秒變“金飯碗”,看得見、摸不著。
從當前的行情來看,名校生都得擠破頭,普通人壓根夠不著。
2025年各大銀行的春招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
銀行錄取率跌破1%,985畢業生爭搶柜員崗,普通院校學生連簡歷關都過不了。
一邊是“勸退潮”,一邊是“瘋搶局”,銀行為何成了畢業生“高攀不起”的模樣?
一、銀行招聘數據不會說謊
2025年,國有大行春招啟事一出,市場一片嘩然。
農業銀行春招計劃僅4500人,同比縮招67.9%;工商銀行招聘4506人,縮水43.7%;建設銀行更跌至2325人,減少34.8%。
對比2024年,農行曾招1.4萬人,工行招8000人,建行招3567人,今年直接“腰斬再腰斬”。
更扎心的是,縮招并非均勻分布。
以農行為例,江蘇分行從750人驟降至55人,縮水92%;北京、浙江等7家分行縮招超80%。
而科技類崗位卻逆勢上漲,建設銀行23家分行中,15家將“科技專項人才”列為招聘首位;工行“科技精英”崗需求量超過傳統崗位。
這意味著傳統柜員、客戶經理崗大幅減少,而AI研發、數據分析等崗位成為新寵。
二、銀行“斷臂求生”背后的四大推手
1、多家銀行營收及利潤雙降,確實養不起“閑人”。
廣發銀行2024年營收、凈利潤同比下滑0.65%和4.98%,近17年首次“雙降”。
信用卡業務曾是利潤引擎,如今用戶零增長、消費額縮水2700億,不良率連續三年攀升。
國有大行雖未披露具體數據,但凈息差跌至1.54%的歷史新低,利潤空間被壓縮。
2、人工智能將逐步替代部分人力。
一個系統頂100個柜員,銀行網點智能化已成趨勢。
工商銀行“遠程銀行中心”通過AI客服處理80%的咨詢;建設銀行“智慧柜員機”替代了50%的柜面業務。
以前一家支行可能需要5個柜員,現在最多2個就滿編,其余都得轉為營銷人員。
3、老員工延遲退休,崗位空缺有限。
2025年延遲退休政策全面落地,60后員工仍在崗,而基層行社編制普遍凍結。
某國有行人力資源部員工稱:“一個退休指標空出,可能只招0.5個人,還要優先內部轉崗。”
4、降本增效成行業主旋律
從“沖規模”到“摳成本”,銀行人力成本占總成本30%以上,個貸經理、柜員等一線崗位成優化重點。
某股份行要求全年貸款任務增長30%,完不成就調崗至偏遠山區;績效掛鉤不良率,倒逼員工“主動離職”。
可以預見,科技金融才是未來,銀行不再需要“人海戰術”,而是押注數字化轉型。
三、破局的方向在哪里
對銀行人而言,現階段應該守住陣地,謹慎對待跳槽,主動學習數據分析、合規管理等技能,從“操作工”轉型“顧問型人才”,時刻警惕被優化。
至于應屆畢業生,絕不要把銀行作為自己的唯一選項,要放棄幻想,精準突圍,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平臺。
名校生可以瞄準總行管培生、科技菁英崗,避開縮招嚴重的基層分行,也可以把目光聚焦在“高精尖”產業。
普通院校生想進入銀行,不如主攻縣域支行或科技要求較低的客服崗,積累經驗后再內部晉升。
從行業趨勢來看,銀行未來將聚焦兩類人才,“懂業務的科技專家”和“懂科技的業務骨干”,其余的可能都會面臨淘汰。
銀行的“高攀不起”,本質是行業巨變的縮影,傳統崗位消亡、科技浪潮席卷、競爭門檻飆升。
但,這并非絕境,而是新一輪洗牌的起點。
銀行人,與其抱怨“內卷”,不如看清趨勢,在AI替代不了的領域,成為那個“關鍵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