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一位 28 歲文科博士在雨夜離校,遺體在河道中被發現,警方排除刑案可能。這一消息讓無數網友的揪心:一個名校博士,本是父母眼中的驕傲、同齡人中的翹楚,為何會選擇這樣一條令人痛心的道路?
關于其行為動機,網友們紛紛猜測。有人認為是陷入感情泥沼想不開,有人覺得是迫于論文壓力,還有人認為是對文科生就業前景陷入絕望。
“中文系博士再差也能去二本混口飯吃。”這話雖扎心,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在知乎上,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就是復旦這種頂尖高校,文科博士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想進學術圈,如果沒有發夠 5 篇核心期刊,基本就與 985 高校無緣,只能去西部地級市的普通院校。就算僥幸擠進學術圈,月薪一萬出頭的工資,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連房租都吃力,更別提買房扎根了。而那些看似“退路”的中小學教師崗,年薪 40 萬的背后,是無數個備課到凌晨的日夜,和永遠批不完的作文試卷。
從數據上看,近年來文科博士的就業率呈現出很大的波動,且就業質量參差不齊。以某幾所知名高校為例,文科博士畢業后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比例低,很多人不得不轉行到其他領域。這背后,反映出文科就業市場的困難。
相信宛博士對于這樣的就業現狀早有心理準備,何況他已是博士第三年,本有足夠的時間去應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最終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直到筆者在某乎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大學生自嘲:“讀博三年,導師的面都沒見過幾次。”這并非個例,很多文科導師自身也面臨著巨大的考核壓力。前陣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位 60 歲的文科老教授差點因為論文不夠被解聘,在這種情況下,導師哪還有精力悉心指導學生?網友“巨饃蘸醬”說得直白:“文科培養就是個笑話,老師和學生都在卷論文。”
深入探究文科教育的現狀,我們會發現其背后存在著畸形的生態。文科,本是最需要思想碰撞和溫度的人文學科,如今卻淪為了“論文流水線”。博士生們抱著二手文獻絞盡腦汁,導師忙于應付績效考核,學院緊盯著就業率數據。當所有人都在為數字奔命,文學本應滋養靈魂的本質卻被拋諸腦后。宛博士生前研究的文藝學,本應教會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可現實卻讓他連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守不住。
在文科博士的培養過程中,很多高校過于注重論文發表數量,但文科領域哪有那么多論文頂刊可供發表?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往往只是為了完成論文指標而學習,哪里還有學術的真正熱愛。同時,學術資源的分配不均也加劇了學生的困境,寒門學子好不容易考進名校,卻發現既沒有學術資源扶持,也找不到人傾訴迷茫,連一篇學術論文遇到瓶頸都沒有人幫忙。
看來,知情人透露的“最近寫的論文卡住了”,或許只是壓垮宛博士的最后一根稻草。論文壓力、對文科生就業前景的迷茫、加上不能回報家長高投入的愧疚等,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釀成了這場悲劇。
斯人已逝,真相或許已難以完全探尋。但文科教育和就業的殘酷真相,確實讓人痛心。
有沒有辦法改變文科教育的現狀?答案是肯定的。教育部推動新文科建設,早就有專家學者強調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具有跨學科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復旦為例,其推出的教育改革方案里,破天荒提出要培養“干細胞型人才”,允許學生根據興趣跨學科發展。這一舉措為文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就業渠道。
此外,有高校試點取消文科博士的強制核心論文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這一改變有助于減輕學生的論文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學習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小學高薪招聘博士的背后,或許也藏著打破“唯學歷論”的契機。正如網友所說:“如果中小學真能用好這些博士,讓文學回歸啟迪心靈的本質,未嘗不是件好事。”
當社會還在爭論“文科無用論”時,那位博士用最決絕的方式提醒我們:比找不到工作更可怕的,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或許只有當高校不再把學生當成論文機器,當社會愿意為思想的價值買單,這樣的悲劇才不會重演。畢竟,連復旦博士都活不下去的文科教育,該反思的難道只是他一個人嗎?
你認為還有哪些辦法改變文科教育的現狀?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