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嘉誠賣掉了20多個全球港口后,有關方面終于發出了表態。
3月13日和14日,港澳辦和中聯辦先后轉載了《大公報》的一篇評論文章,這篇文章譴責李嘉誠和他的長和系:
“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
按照《大公報》的說法,李嘉誠賣港口,不是“普通的商業行為”,會使“中國企業多年經營的港口網絡出現重大缺口,進而使海外發展利益被美國蠶食”。
此外,文章其還引述“網友意見”,質疑長江和記“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
而后,長和股價暴跌。
15日,港澳辦又轉了《大公報》的評論文章《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這篇文章稍微柔和了一點,說:
“企業家們如果看不清美國那些政客‘既要錢、更要命的本質,選擇與之共舞、倒行逆施,或許一時可做成大刁、賺到大錢,但最終是沒有前途,更會背上歷史罵名的”。
但基本也是在報李嘉誠的身份證號碼。
李嘉誠賣港口,到底冤不冤?
我看多數的說法是:很冤。
理由是:
1 李嘉誠不過是一個商人,在商言商,面對地緣風險,高價套現跑路,姿勢堪稱經典,無可厚非。要是被美國強行收回,他一個鋼板都拿不到。
2 美國資本貝萊德給的錢,是一個難以拒絕的價格,有關如果有意見,為什么自己不買?
3 讓商業的歸商業,讓政治的歸政治,不要苛責李嘉誠。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如果換位思考,如果李嘉誠是美國人,買他港口的是中國,美國政府會不會痛批李嘉誠呢?
我想可能不僅僅是痛批,而是強制李嘉誠取消交易。
這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海量先例的,比如2017年,特朗普就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了中國投資者收購美國萊迪思半導體的交易。
2018年,特朗普又逼著中遠海運出售了美國長灘港的碼頭運營權,理由也是“國家安全”。
上個月,特朗普還宣布,撤銷拜登前政府和委內瑞拉簽署的石油交易協議,終止與委內瑞拉的石油交易。
理由還是“國家安全”。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查,幾乎每年都有。
而且這種交易基本是和國家戰略有關的——芯片、能源、高科技。
為什么有關會批判李嘉誠。
答案也很簡單:他掌控的這些港口,對他來說,可能不怎么賺錢。
但對我國的海外貿易而言,太重要了,尤其是巴拿馬運河這條黃金水道上的港口。
對未來中美在國際貿易上的競爭,舉足輕重。
02
李嘉誠一共有多少港口?
我查了一下,全球高達52個,前十大港口里,有5個都是他的。
而此次賣給貝萊德的是43個港口,199個碼頭,這些港口碼頭分布在全球23個國家,大多都是好位置。
尤其是巴拿馬運河,一直是特朗普的心頭好。
據NBC在3月報道,特朗普正在制定一項軍事行動計劃,旨在確保一旦發生戰爭或沖突。美國軍隊可以快速確保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最極端情況下“武力奪取運河”。
而根據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的數據,中國貨物運量占巴拿馬運河總運量的21.4%,是運河的第二大使用者,僅次于美國。
有不少中國企業都對巴拿馬運河進行了大量周邊投資,包括建設郵輪碼頭、橫跨運河的橋梁等。
李嘉誠一旦賣出,這些投資的前景可能就會遇到問題。
我想在李嘉誠賣出這個港口前,一些中資也是有意向想要購買的。
因為美國現在不斷加碼關稅,中資也是不斷在全球航運、港口資源上布局,以此對沖風險。
這些年,中遠海運、招商港口等大企,也是不斷布局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錢寧港等戰略性港口。
但據小道消息說,李嘉誠似乎沒有給中資考慮的時間,直接就賣了。
這就賣得有關措手不及,直到一個星期后才通過《大公報》發文痛批。
但客觀來說,這也不能全怪李嘉誠沒打招呼。
畢竟美國資本打錢快是出了名的,而中資的決策,往往要層層匯報,在下單簽約上,流程比較慢,
再加上貝萊德給了一個很好的價格,李嘉誠很難不動心。
至于國家競爭什么的,和他沒關系,他就是個商人。
03
商業的歸商業,從這個角度上看,李嘉誠確實沒毛病。
所以這次有關方面的定調也很有意思。
不是通過央媒痛批李嘉誠,僅僅是兩個機構轉載了《大公報》的文章。
當然,《大公報》文章的定調也是很重要的:
“歷史和現實都提示處于風口浪尖的企業家們,面對美國的強權霸凌,唯有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勇敢斗爭,才能保家衛國,贏得尊嚴。”
從基調上看,有關的態度是勸誡,而不是強制。
也不會像美國那么霸道,直接干預說不讓賣。
但經過此事,我想官方對于李嘉誠的態度上,可能也是“放棄幻想”了。
新加坡的前總理李光耀曾如此評價李嘉誠:
“他雖富甲一方,卻沒打造出一款暢銷世界的產品。其投資的生意多集中在房地產、碼頭、電信和超市,靠壟斷和結盟盈利。他有低買高賣的超強交易能力,可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卻微乎其微……再談李嘉誠對國家作出的貢獻,那更是九牛一毛,不足一提。”
我第一次看這段話,沒什么觸動,甚至還覺得李光耀是在嫉妒李嘉誠。
可等真正去過香港之后,我的認知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李光耀說的太對了!
沒去過香港前,我是通過各種傳記、商業故事、電影去認識李嘉誠的,覺得他聰明,有遠見,有大智慧。
可等去了香港,我目睹了被李氏壟斷的商超,哄抬物價,逼得香港人去深圳購物。
目睹了香港普通市民只能住籠子房,養不起寵物,和有錢人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差異。是真正的“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
目睹了李嘉誠忽悠港府便宜賣給他數碼港搞科技,結果他卻用來炒地皮的現實。
且真切聽到了不少香港普通人對于李嘉誠的評價后,我就覺得這個商人太不仗義了。
我對李嘉誠的認識,基本上就是以踏足香港為分水嶺。
而且他的這個“商”,也并不純粹,很多都是靠關系。
在97年之前,他是和英方搞關系,把手伸進了土地、電信、水務等壟斷性民生行業。
97之后,他又來大陸搞關系,以很低的價格,拿到了不少好地好業務。
要知道,地產、港口等在中國是最不市場化的產業,不是什么商人都有機會摸到路子的。
而且李嘉誠囤地一囤就是十幾二十年,恒大都不敢那么搞。
中方當時給李嘉誠便利,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拉近和香港之間的距離。
但后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2013年,他拋售了大量的內陸資產在輿論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一些官媒甚至發出了“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警告,特別批評他:“不顧念官方此前對他的大力扶持。”
不過后來《證券時報》也發文反駁“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觀點,提出另一句口號:
“讓李嘉誠大大方方走”。
提倡不應對企業施加法律以外的約束。
但總得而言,有關對李嘉誠多少是有點失望的,因為他缺了那么一點“道義”。
帶著李嘉誠發財的時候,他從沒嫌自己賺的太多。
需要李嘉誠做貢獻的時候,他直接一句“我就是個商人”,扭頭就走。
如果國家遇到了什么危難,這樣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相反,霍家就不太一樣了,有困難,他們是真幫忙。
04
李嘉誠被批到底冤不冤?
這個問題,其實取決于你自己的立場。
如果你堅持“在商言商”,那他做的事就沒毛病。
如果你對商人有一些道德、社會責任上的要求,那么你對李嘉誠的看法,可能就像李光耀那樣,充滿了不屑。
至于有關對于李嘉誠的態度,我想經此一役,是真的心寒了。
2013年,指望他拉經濟的時候,他跑了。
2019年,指望他凝聚人心的時候,他把自己摘得干干凈凈,反而讓有關去消化香港民眾多年買不起房,困于高物價的怒火。
2025年,指望他能為中美競爭做點什么的時候,他把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資產賣給美國了。
三次考試,全是不及格。
現在《大公報》罕見嚴厲措辭,我想接下來有關對李嘉誠,也就只剩下了那句:
“勿謂言之不預”。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