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女演員,靠扮丑轉型不是新鮮事。
范冰冰、楊冪、楊穎、李沁等都曾嘗試過。
如今,又輪到演員白鹿。
說到做到,新劇就演一個假小子高中生。
剪短發,戴牙套,涂黑皮膚、外八字走路……
完全看不出從前的清麗形象。
此劇開播后,熱度不小。
相關話題多次沖上熱搜。
播出四集后,收視就沖到全國第一。
這是轉型成功了嗎?
這劇到底怎么樣?
今天不妨一起看看——
《北上》
這是繼《人世間》《繁花》之后, 又一部改編自茅獎獲獎作品的劇。
原著是一部講述運河兒女百年掙扎的史詩級作品。
劇版縮小了歷史格局,聚焦于千禧年運河邊的一群少年。
展現他們的青春成長,及其家庭百態。
花街上的鄰里溫情,頗有「國產《請回答1988》」的潛力。
而且,不同于大多數年代劇,拍老一輩人的故事。
這部劇回到了屬于90后的年代。
能看到老版QQ、百度貼吧、超女李宇春等熟悉的時代元素。
照理說,此劇會喚起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掀起一波回憶殺。
哪知,魚叔追平后,大感失望。
年輕一代的故事,依然有著古早偶像劇的影子。
白鹿演的女主,像以前言情劇中的「平凡女主」。
長相普通,成績不佳,還總是笨手笨腳,成天被揶揄。
但是善良、好打抱不平、人緣好。
青春期春心萌動,暗戀青梅竹馬的男主。
歐豪飾演的男主,是個不愛學習但頭腦聰明的叛逆少年。
花街這群從小玩到大的孩子幫,基本以他為核心。
他身邊總是跟著兩個性格各異的好兄弟,和被當成兄弟的女主。
「男主+小團體」的設定,有種「F4」既視感。
劇中還有個「完美」的女二。
出身不幸,但貌美、聰慧。
和女主是親如姐妹的好友。
她對男主也暗生情愫。
但看出男主對女主的感情,也不忍心傷害朋友, 只能暗自心碎。
讓人想起以前的言情劇中,無可挑剔卻偏偏愛而不得的女二。
父母一輩的群像戲,則像早年八點檔肥皂劇。
始終圍繞家中大小矛盾展開強烈沖突。
出軌、誤會、經濟困境導致的婚姻危機;
強勢婆婆和窩囊丈夫導致的婆媳大戰;
財產繼承引發的兄妹糾紛……
狗血要素齊全。
角色設定也都是撲面而來的熟悉感。
比如,女主那踏實但不善言語的父親,善良但性情火爆的母親。
日常斗嘴,但又感情深厚。
男主父親以前開船,如今因為運河路被高速路取代。
沒了用武之地,整日無所事事,夜夜酗酒。
母親則為生計奔波,嘗盡苦頭。
女二的原生家庭則是典型的負面教材。
父親早年去世,繼父偷看她洗澡。
母親生了弟弟后拋下她,后又去做了傳銷。
她只能和忠厚善良的奶奶相依為命。
說好聽點,這是在演繹「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實際上,不過是家庭狗血+青春疼痛。
無論上一代還是下一代,都在戲劇沖突上用力過猛。
兩種狗血類型一融合, 最大感受就是 「太吵了」 。
大人也吵,小孩也吵。
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吹胡子瞪眼,鬧得雞飛狗跳。
看了評論區發現,不只我一個人看得腦子嗡嗡響。
這部劇看似主打溫情,但在情感上太難共鳴。
究其原因——
一來,所謂的日常煙火氣,完全依賴吵鬧場景和瑣碎矛盾。
從沖突到和解,又轉折太快,表達過于夸張。
像女主追星不被理解,大庭廣眾之下發表肺腑之言:
「你們是不是覺得我傻?我知道,你們都不待見春春。沒關系,沒人逼你們喜歡她,但是你們沒有資格去嘲笑別人的選擇。是,今天我是沒條件,我是看不起演唱會。但總有一天,春春會站在全世界最大的體育場里開演唱會,而我,我也可以靠我自己買第一排的座。這是我給未來的自己最莊嚴的承諾。」
前期本就缺乏細節鋪陳,這段臺詞又過于生硬突兀,實在看得人尷尬。
但你猜怎么著?
這段話,竟然讓其他朋友愧疚難當,連連道歉, 還精心送上演唱會門票兌換券。
同樣拍追星,《請回答1997》中對追星族的刻畫,就更真實可感。
拍她們的瘋狂和傻氣,也并沒有強行填補不被理解的落寞。
無須漂亮的宣言,有追星經歷的人都能瞬間代入。
二來,作為一部年代劇,也沒有還原出應有的年代感。
其實說是年代劇,時間也并非久遠。
故事明明發生在21世紀。
但視覺上,卻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質感,完全沒有千禧年的明亮與活力。
沿用了年代劇慣有的昏黃色調,角色造型還是一水的灰調。
哪怕是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室內都是一樣窘困的光景。
魚叔找了找那個時期與年輕人有關的國產影視。
2002年,《任逍遙》。
2005年,《家有兒女》。
2007年,《奮斗》。
和它們一比,《北上》根本看不出是同一時期的畫風。
而在吵吵鬧鬧的狗血敘事背后,核心問題在于人物群像的塑造過于單薄無力。
主角形象刻板,而且又是歡喜冤家型的陳舊模式。
情感推進則靠各種誤會和巧合,以及英雄救美的俗套戲碼。
配角也大都淪為工具人。
比如女二的弟弟,前腳剛得知自己被母親徹底拋棄,痛苦不已。
難過不到一天,居然又熱衷于打探姐姐的感情,喊男主「姐夫」,完全成了cp助攻。
還有女主奶奶,完全是助力女二成長的圣母符號。
在與男女主相遇之時出現,在她亟待成長時離世。
臺詞對白,完全不像現實中會說的話。
演技,也是一大敗筆。
男女主演員年齡本就不適配,為表現青春昂揚,都像是刻意提著一股勁。
其中有一幕戲,歐豪癟著嘴裝嫩,向媽媽保證以后會成就一番大事犒勞父母。
不僅毫無高中生的青春感,而且硬凹真的讓人很出戲。
情緒表現也十分單一, 基本還是用面部發力,看不出微妙的層次變化。
比如一場戲,白鹿意外得知暗戀對象要離家遠去北京。
她被親昵地摸了頭,被許了承諾后,失落地看著他遠去。
震驚、悸動、不舍、無奈、憂傷等諸多復雜情緒, 在她臉上只看得到第一反應的疑惑,和長久的木然。
這些年輕主演和胡軍、薩日娜、王學圻等一眾老戲骨的對戲,更是差距明顯。
最重要的是,眾多故事線雜亂無序,沒有聚焦的主題和情感落點。
一會是中關村追夢少年,一會是異地夫妻的感情狀況。
一會是性騷擾的社會事件,一會又是青春期的初戀故事。
情感不斷失焦,不同主題之間的聯系和過渡也不夠自然流暢。
全劇又生硬地用運河歷史做總串聯,僅靠旁白將故事抬升到地域發展和文化傳承這種宏大敘事上。
總之,表達相當割裂,觀感十分怪異。
本劇 因為前期營銷問題,被吐槽最多的是女主白鹿。
「扮丑」演平凡女孩,本身就帶著刻板的階級想象。
演技再浮夸,就更「罪加一等」。
但問題,顯然不僅僅在于白鹿。
從中會發現一個內娛怪象:
演偶像劇的年輕演員都想靠正劇轉型。
像李沁演《人生之路》,趙露思演《胡同》……
都在通過「變丑」,賣力丟掉偶像包袱。
但,所謂的正劇,卻反而越來越「偶像化」。
不知大家發現沒?
這幾年,網上經常能看到,劇粉在爭執某部劇到底是偶像劇還是正劇。
很多劇即使改編自經典文學IP、獲獎小說,拍的還是偶像劇情節。
比如《人生之路》改編自現當代文學經典《人生》。
滿身時代傷痕的劉巧珍和高加林。
愣是拍出了甜寵劇既視感。
還有很多亦舒作品改編的劇。
像小說《承歡記》,展現80年代香港社會經濟騰飛的背景下,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掙扎。
劇版卻集齊霸道總裁、惡毒女配、炮灰男友、催婚母親。
還是只靠金句輸出的懸浮大女主故事。
很多人吐槽這些女演員的演技,但這顯然都不是演技就能彌補的問題。
恰恰是這種「轉型」的雙向錯位,不僅讓演員的努力力不從心,也讓觀眾對正劇的期待更加模糊。
只能眼睜睜看越來越多的正劇,因為難以脫離流量和話題的桎梏,成了偶像劇的新變種。
當然,偶像劇不是原罪,「離地飛翔」的懸浮才是。
現實主義的正劇愈發懸浮,本質上還是源于創作者既要又要的心態。
既想要原著的名氣,又不敢碰原作的批判銳度和思考深度。
到頭來,在戲劇沖突上用力過猛,卻壓縮歷史和人性的格局。
簡而言之,只在表面功夫上努力,不縱深做更多挖掘。
白鹿的翻車,只是一個縮影罷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