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朋友老楊吃了一頓飯。
老楊屬于特別能卷的那類人,跟同事相比,他帶的項目最多,每天都忙到最后一個下班。
這么多年來,他也一直是部門里績效最高的那個。
然而從年初開始,公司開始推廣用DeepSeek等AI助手辦公。
他們的項目本身難度不大,主要都是流程性的活。
多帶幾個項目,對人來說意味著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卻能通過AI進行批量處理。
部門里幾個新人,很快就習慣用各種AI工具來翻譯材料、回復郵件、生成匯報PPT和會議紀要。
明明不怎么加班,卻交付了遠勝于老楊的項目成果。
今年月度績效評優,老楊也是頭一回被搶走了“最佳員工”的頭銜。
以前聊到誰工作干得好,我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老楊,因為他有經驗又肯吃苦,而且任勞任怨。
如今看著眼前面帶憂色的好友,我才意識到:工作的邏輯,可能早就變了。
01
老楊的經歷,讓我想起一個新興職業:流程自動化經理。
微軟、埃森哲、騰訊、字節跳動等國內外巨頭,為這個崗位開出了60萬至80萬的年薪。
而他們的職責,就是通過AI技術,提高企業現有流程的自動化率,降低員工的工作負荷。
埃森哲CEO朱莉·斯維特說:
“過去認為加班=敬業,現在發現,讓員工準時下班還能完成目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不知不覺間,老楊這樣的卷王,正在逐漸失去市場。
反倒是用技術“偷懶”的人,開始得到時代的眷顧。
仿真專家車馳東曾在一家研究所,負責船舶的有限元分析。
所謂有限元分析,就是把模型劃分成數以百萬計的小網格,然后用軟件分析其力學特性。
為提高分析精度,很多網格必須左鍵選中,然后右鍵優化。
有段時間,他每天坐在電腦前十幾個小時,什么都不做,只是一個勁點鼠標。
他詢問懂編程的前輩,能否編寫一套算法,讓軟件自動點選網格。
前輩反而指點他:新人踏實干活就行,別一開始就想著投機取巧。
后來接觸到Cursor AI,車馳東很快用它來生成了想要的代碼。
憑借這套代碼,幾十萬個細小網格,10分鐘就能完成點選和優化。
車馳東在直播時笑著表示,自從能讓軟件自己跑起來,他就搬走了實驗室的被子和枕頭。
而且短短半年,他就成為建模團隊的負責人。
《羅輯思維》中有句話:
“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工作量成正比,而是和你的產出成正比。”
以前覺得,人在職場,多勞多得。
然而AI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低效的內卷,重復的勞動。
借助AI提升投入產出比,才能用有限的時間,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
02
豆瓣上有個話題:哪件事讓你覺得AI真的能顛覆生活?
網友@魚躍分享了自己身邊的故事。
他在車企上班時,部門里有位特別神的專家。
在車子邊上站一會兒,就能聽出發動機的轉速;用手指敲兩下,就能指出哪些零件裝配不到位;開車跑一圈,就知道彈簧剛度還得調幾度。
憑著這一身本領,他一直是各大主機廠爭相挖角的對象。
然而網友最近聽到他,卻是他領了一筆補償金,被公司提前退養了。
一問才知道,各大主機廠都陸續采用智能算法進行參數調教。
即使剛畢業的實習生,也能用算法快速模擬上百種參數組合,提取最優化的調教方案。
經驗豐富的老專家,瞬間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知你是否發現,這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場景,最近兩年變得越來越普遍。
醫學博士被使用DeepSeek的病人質疑,一陣激辯后,發現的確是自己誤診了;
不通樂理的網友用軟件生成的歌曲,在下載排行榜上力壓許多專業歌手的作品;
知名作家被7歲兒子的詩所驚艷,一問才知道那是用大語言模型寫的。
AI技術的普及,極大降低了行業之間的壁壘。
只要愿意,初學者能在短短幾分鐘內,獲取別人窮極一生的積累。
正如作家韋娜所說:海嘯面前,所有的經驗都是空白。
“一招鮮,嘗遍天”的日子早已過去,抱著越老越吃香的念頭,只會淪于平庸。
決定你未來高度的關鍵,是跨越學科的眼界,和不斷迭代的認知。
03
最近刷到一段給我印象很深的話:
“自從有了各種AI工具,我這個打工人也過了把當老板的癮。
提個具體的需求,DeepSeek負責寫文章,Midjourney負責配圖,豆包負責審核,最后自己調一下排版,就給直接發出去了。”
這讓我想起自媒體人@秋天提出的兩個公式:
過去的能力=熟練度×工作時長;
未來的能力=提問質量×AI使用率。
從前,我們自嘲是公司的螺絲釘,拿錢干活,其余不問。
而當AI浪潮滾滾而來,真正的聰明人早已跳出員工視角,開始讓AI給自己打工。
去年12月,一款名為“小貓補光燈Pro”的APP火上熱搜。
這款APP能讓用戶能在拍照時,自動實現分屏補光和亮度調節。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款爆火的APP是一個叫陳云飛的年輕人,在旅行途中僅僅花了20分鐘就開發出來的。
陳云飛從未學過編程,但有了這個創意后,他立刻想到讓AI代為開發。
很快,他就像是擁有了一個配備齊全的團隊。
他自己作為領導,只需給團隊成員指派相應的任務。
而這個“一人團隊”研發的軟件,最終橫掃一眾大廠的產品,登頂了手機應用付費榜單。
劉潤曾在ChatGPT爆火后說:
“與其擔心AI搶走自己的工作,不如倒逼自己轉變視角,像CEO一樣提問思考。
你越是懂得如何向AI表達訴求,就越能發掘自己的職場潛力。”
未來,將是一個人活成千軍萬馬的時代。
身處這樣的時代,當小兵的人和當將軍的人,注定會有不同的人生。
04
記得兩年前,一位朋友問我有沒有焦慮。
老實說,焦慮肯定是有過的。
尤其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看到ChatGPT幾秒寫完一篇文章,并且從用詞到文法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然而兩年后的今天,面對DeepSeek、Manus的爆火,我內心卻平靜了許多。
真正會被淘汰的,是那些沒有個人風格,只會套用模板、堆砌素材的作者。
因為這些正是AI最為擅長的。
而那些業內頂尖的作者,卻能通過持續學習和思考,迭代自己的觀點和邏輯。
他們不僅不會被取代,反而能借助AI提高輸出效率,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優勢。
不只是寫作領域,其他行業也是如此。
孟晚舟就曾說:
“未來選擇什么行業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選擇什么專業,都要有意識地去做機器承擔不了的事。”
程序能夠取代重復的工作,不能取代深度的思考;算法能夠取代過時的經驗,不能取代創新的想法。
說到底,AI消滅的不是工作,而是過時的工作邏輯。
而每一次的技術突破,都是在倒逼我們改變對工作的認知。
從低效重復到創造價值,從經驗主義到迭代主義,從員工思維到老板思維……
生活本就是一個跟隨外部環境,不斷進行改變和調整的過程。
抓住新的底層邏輯,職場路上你就永遠不缺底牌。
聽過一個很深刻的比喻。
AI就像創世紀里的洪水,席卷舊有的一切,也象征新的時代。
守著山頂的人,會隨著海平面不斷上升,一點點失去生存的空間。
追逐洪水的人,則能乘坐方舟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未來,愿你是如魚得水的那批人。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