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覺醒的人,注定一生碌碌無為。
凡成大事者,必定在某些事情、某些時刻有所領悟。
從普通人到強者,要經歷這三次認知覺醒: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見自己,明歸途
人生之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命當中,最難的階段從來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正如這一句話所說的:“讀一百本書,不如把一本書讀十遍;讀一本書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讀一遍。”
認識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也有了方向。
陶淵明身處東晉亂世,起初也曾踏入仕途,試圖在官場中有所作為。 但他很快發現,自己內心真正向往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見自己,是生命的覺醒。
大道至簡,認清自己需要安靜,需要回歸本心。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不因優點而驕傲,不因缺點而自卑。
讀懂真實自己,決定如何作為,將自身稟賦充分發揮,至此方為“見自己”。
見天地,知敬畏
見天地,方懂敬畏與謙卑。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p>
就像蘇軾被貶黃州,面對赤壁之下浩浩蕩蕩的長江,深感個體在天地間的微不足道。
見天地,是一場心靈的朝圣。
在感受天地的宏大、自然的偉力和歷史的悠長中,進而放下心中的傲慢與自負,學會以謙卑之心對待世間萬物。
從見自己到見天地,是裝得下委屈,鼓足勇氣往上攀登,是要把自己的小我境界提到天地的大我境界中去。
向大我的蛻變會有困苦,強化自己的內心才是最值得的出路。
見天地,知進退。
人活于天地之間,一進一退,必然要走出去,看清前路后路。
不在固有的區域內打轉,勇敢地走出去領悟天地,人生才會進入更廣闊的境界。
見眾生,懂憐憫
從見天地到見眾生是一個不斷向下走的過程,也是內斂鋒芒的一個階段。
茫茫人海,眾生紛紜。
每一個擦肩而過的身影,都背負著各自的故事與情感。
以眾人心為我心,以眾人見為我見,持中守正,看淡身外事,才能從容自在。
見眾生,是心靈的擴容。
見了眾生,便漸漸地沒有了自我的感覺,學會了放下身外之物。
見了眾生,漸漸地懂得了卑微,慢慢地放低身段,根植到泥土里去。
使我們跳出自我的狹隘,在他人的悲歡離合里,用一顆柔軟而包容的心,去擁抱這多元的人間萬象。
在人生經歷中,走到最后都是見自己的初心。
愿你把過去的一切不如意都當成浮云,珍惜現在所有,堅信未來可期。
本期編輯 | 趙光菊
新媒體美編 | 宋揚
?人民論壇新媒體出品
資料來源 | 洞讀、十點讀書、山水閑庭、望見夕陽;圖片已獲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