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多年,第一次見到這種魚。一開始以為是個‘大白條’,仔細觀察才發現這魚不一般!”
近期,湖南湘潭一位男子,在湘江釣魚時,一條銀亮色的大魚突然上鉤,體長直逼成年人小臂,足有40公分長。
難道有這么大的白條魚?釣魚人的第一直覺告訴男子,這魚肯定不一般。
2025年3月16日,釣魚男子(網名“LCxxxx”)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釣獲的這條“白條王”。如果從遠處看,這條魚就像是放大了的白條魚,甚至比大家見過最大的白條王,還要大出許多倍。
它的體長40公分左右,釣魚男子單手握不住!它到底是條啥魚?
男子將視頻發到網絡上之后,不少網友都開始議論。
“這不是長一點的白條?”一位四川網友談了自己的看法。
“這就是大號的白條魚,別說我不認識魚,釣魚三十年了?!?/strong>另一位自稱釣齡“30年”的湖南網友,也說這魚是白條魚。
如果它真是一個大白條,那簡直就是“白條祖宗”。普通的白條魚,長到20-30公分,已經相當罕見了。
但大家如果仔細觀察這條魚,就會發現它和白條魚有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嘴巴的形狀,白條魚是尖嘴,而這條魚的嘴巴并沒有那么尖。同時,半條魚體型是扁的,這條魚是圓形的。
很快,釣魚男子就查證了它的身份,這魚絕不是普通的白條,而是大名鼎鼎的“鳤”魚,俗稱刁子、麥稈刁,體型細長,最大可以長到20斤重,它是長江流域一種十分神秘的魚種。
男子釣獲的這條“鳤”魚,估計剛過幼年而已。
由于體型體長,如果不仔細分辨的話,還真容易將它認成是“白條魚”。
當認清這條魚的真實身份后,男子趕忙將其放生,一秒鐘都不敢耽擱。
鳤魚是長江珍稀魚類,此前曾經一度神秘消失十多年,直到近年來,它們才重新出現在長江流域當中。
當網友得知這個“大白條”,其實是長江神秘的鳤魚之后,也直接表態:“是它放過你,而不是你放過它。”
看來,網友們的魚類保護意識,都相當高。鳤魚曾在長江流域消失十年之久,在2021年前后重新回歸,當時科研團隊在鄱陽湖捕撈到一尾20來公分的鳤魚,4年多時間過去了,鳤魚從鄱陽湖,已經擴散到湖南的湘江。
可見,如果沒有捕撈的影響,魚類的生存能力還是十分強悍的,僅僅幾年光景,鳤魚種群就實現了快速擴張。
對此,一位湖南網友甚至這樣表示:“這玩意感覺也不用保護了,去年大小釣了好多次?!?/p>
從這位網友的留言可以看出,洞庭湖水域也已經出現大量鳤魚。不過這位網友的觀點,小編是不敢認同,雖說鳤魚的種群已經有所恢復,但加強保護還是很有必要的,直到它們的種群密度,恢復到幾十年前的程度,才敢說高枕無憂。
1齡以下的鳤魚,和白條魚長得十分相似,只有長到30公分以上才會顯現細長的吻部、菱形鱗片等特征,這也是很多人將它看成是一個“大白條”的主要原因。
不過,還好男子及時認出了它的真實身份,當場將其放生。
對此,有網友以鳤魚之名,調侃稱:“今天我放你一馬,下次小心!”
無獨有偶,就在前兩天,另一位湖南男子也在湘江釣獲一條鳤魚,身體細長猶如一把銀刀。男子剛開始不認識這條魚,當他把這條魚的視頻發給當地另一位釣友之后,得知它是大名鼎鼎的“鳤”魚之后,也是在第一時間將其放流。
釣友們這種魚類保護意識,相當到位。
畢竟,像這樣的“牢底坐穿魚”,自從長江禁漁之后,數量越來越多,垂釣愛好者難免會誤釣它們。如果大家在釣到不認識的魚種,切記不要先入護,可以用識圖軟件先辨別一下到底是何品種,如果實在認不出來,建議向一些資深老釣友詢問一下,再做決定。
比如:胭脂魚、刀魚、巖原鯉以及長江鱘、中華鱘,都是有名有姓的保護魚類,大家如果意外釣獲,一定要盡快放流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