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林立、青磚黛瓦、木雕石刻等都是建甌古城的歷史印記。”從小居住在福建省建甌市鐵井欄街區的王敏得知老街古巷將被修繕開發時,也曾有疑問,“古城更新歷來是難題,能否順利推進?改造后的街區會是個啥模樣,會不會像某些地方的改造,城變美了,但原住民遷走后失去了煙火氣?”
更新后的福建省建甌市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與時尚相融合,重燃老街人間煙火味。嚴龍華攝
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是建甌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121處50年以上的傳統風貌建筑。為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建甌市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對古建筑開展原真性保護、活態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態型修復,織補歷史文化街區肌理。
在對鐵井欄西段53號建筑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項目團隊有了意外發現:隱匿于這棟臨街當代木構建筑后方的,竟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建筑。從街區公共空間的整體布局出發,充分考量街巷空間特有的韻律與節奏,團隊最終決定拆除這兩處當代木構建筑,將真正有價值的古建顯露出來。拆除作業完成后,這里不僅成為展示當地傳統建筑風貌的一扇窗口,更為狹長逼仄的街巷開辟出一方開闊的共享空間,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而在同樣彌漫著厚重歷史氣息的紫芝街,也有一場溫暖民心的城市更新故事。紫芝街有一座建于上世紀 50年代的兩層夯土民居,屋內采光通風不佳,傳統雙坡頂讓居民晾曬衣物成了奢望。平衡風貌保護與民生需求,項目團隊化身“建筑醫生”,對松散木構精準“手術”,創新性植入鋼結構,沿街屋面風貌依舊,背坡屋面則新增平段鋼露臺,解決晾曬難題。屋面上預留的采光天窗,陽光穿透而入,既點亮了生活空間,也點亮了居民的希望。
“現在,這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不僅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而且重現了‘老建甌’風情,成為吸引游客的好去處。”王敏邊走邊看,邊看邊拍,記錄著老街區煥發出的新活力。
【專家點評】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福建理工大學教授嚴龍華:
一磚一瓦,皆為百姓宜居;一樓一景,盡顯時代風貌。城市更新在完成街區物質層面煥新的同時,還需要努力做到“人氣聚攏”與“煙火延續”,實現城市更新中“破”與“立”的動態平衡。在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的過程中,項目團隊通過空間重構,既拆除了阻礙歷史空間滲透的冗余建筑,也解決了傳統民居與當代生活的功能壁壘,維系了原住民的生活黏性,又重構了承載市井活力的空間載體。
這種“外科手術式”的更新策略,本質上是將街區空間作為社會關系的孵化器,使街區“溫度”得以在動態使用中自然生長。秉持以“人的活動”為設計終點的更新邏輯,守住了街巷的“歷史刻度”,更激活了社區的“生活濃度”,實現了建筑遺產的活態傳承,為歷史街區的可持續更新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張永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