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要不給我買這雙鞋,我就不去學校了!”
逛街的時候遇上鄰居一家,她家兒子今年中考,前幾天晚上還在樓下練習跳繩。
鄰居和兒子鬧得不歡而散。
鄰居說,這不快中考了,她本來尋思這半年多順著兒子,讓他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結果呢,兒子不光是叛逆,現在還開始攀比了,真的是要氣死他了。
鄰居家兒子上的學校我知道,就我們這附近很普通的中學,還是公立的,每天去學校都要穿校服。老師也會在校門口檢查儀容儀表。
鄰居說,衣服上不能攀比,就開始攀比其他的了。
年初的時候《哪吒2》上線,過年的時候電影票也貴,她就沒帶孩子去看,結果開學之后兒子說同學都去看了,很多老師也在班里說這個電影如何如何。
不比如音樂老師會介紹里面的曲子,美術老師會說里面的動畫等等,還有物理老師也會聊里面的內容。
很多同學下課之后也會互相聊天。
鄰居說兒子回來說和他們沒有共同話題。非要去看這部電影。
本來鄰居就打算票價降一降的時候帶孩子去,結果孩子這一鬧,她就根本不想帶孩子去了,她覺得孩子去學校就開始攀比,不就沒看一部電影嗎?就不讓孩子去看!省得他不好好學習回家就攀比同學有的。
孩子很難過也很傷心,可是鄰居就是不松口。孩子也沒有零花錢,和鄰居鬧過幾次也沒有用。
沒過幾天老師說在家里孩子也要多運動,為中考體育考試做準備。鄰居就帶孩子來買鞋,結果孩子選中的鄰居又不肯買,就發生了我看到的那一幕。
鄰居說,商場這么多鞋子,什么樣的跑鞋沒有,孩子非要選擇同學都有的那一款。說大家都穿這款鞋子,適合跑步也適合運動。
鄰居一聽就火了,又跟同學學那些攀比的壞習慣。她非不買,就要帶孩子去買其他款式。孩子就不同意,兩個人就開始吵起來了。
鄰居說:你說這孩子在學校里好好的不學,學會了攀比的壞習慣!我還真不慣他毛病!就不給他買!還不去學校,不去看電影也這么說,還不是去上學了,現在不買鞋還威脅我,我就不慣他!
我聽了說,他這也不是攀比,就是同學之間……
鄰居直接打斷我說,孩子這樣就不能慣,就得讓孩子知道厲害!
我離開商場的時候看到很多學生和父母來買運動長輩,也有不少孩子選擇那款跑鞋。
確實是,開春很多地方開始加大體育練習,初中畢業生開始為中考做準備,其他年級也加大長跑、跳遠等運動。
一雙舒服的鞋子不僅僅是可以幫助孩子好好運動,取得好成績,背后很多原因可能有的父母并不知道。
02
一雙鞋子意味著什么?
首先是親子關系緊張。
這是已經可以看到的。而且可以看出來,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僵化一段時間了。
父母本來可以給買這雙鞋子,可是因為孩子說的同學都在穿,就覺得是攀比從而拒絕,這種不公平感可能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懷疑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
其次影響社交關系。
不看《哪吒2》的電影讓孩子和同伴之間沒有通過交流話題。
面對老師的各種介紹、同伴之間的熱絡聊天,孩子參與不進去,這對孩子來說是多么悲傷的事情。
青少年期間,孩子需要很多朋友。
有時候朋友之間的關系有時候會超過親子之間的關系,很多事情會和朋友說,但是不一定會告訴父母。
在校園這個小社會中,青少年正處于構建自我認同的關鍵期。
一雙跑鞋,不僅是中考體測的運動裝備,也是融入群體的"通行證"。
在群體認同與個性表達的博弈中,青少年往往選擇前者。
這不是懦弱,而是在探索如何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獲得群體的接納。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對群體歸屬感的需求達到頂峰,這種需求往往通過外在物品的選擇來體現。
消費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具有特殊的社會學意義。
通過選擇相同的品牌和款式,校園里的孩子建立起共同的語言和價值觀。
這種趨同并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尋求認同的自然表現。
再次自我認知偏差。
我們經常在各大平臺看到很多孩子長大成人之后,尤其是工作有了工資之后,會努力千百倍地補償小時候的自己。
不管是零食、冷飲、衣服還是鞋子。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是在補償小時候的自己。
在回到孩子的小時候,就比如我家鄰居的孩子,這樣的次數多了之后,孩子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認為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自己是發生什么了,才會讓父母這樣。
換句話說,為什么父母要這么對待自己?!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就因為說了某句話嗎?
03
換個角度,如果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擔心孩子有攀比的壞習慣。
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代人生活和成長的環境不一樣,很大的不一樣。
父母那一代,雖然不至于物質相對匱乏,但是他們的消費觀念更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
可是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消費不僅是滿足需求,更是一種社交。
兩代人對于"攀比"的理解存在本質差異。
父母眼中的虛榮攀比,在孩子看來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社交需求。
父母傾向于將消費與品德掛鉤,而孩子則更關注消費帶來的社交價值。
這種沖突是生活在不同時代決定的,其實需要雙方的理解和溝通。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但是也要理解孩子消費背后的真正價值。
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理解孩子的社交需求,也要引導他們關注精神成長。這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想起前不久在某直播間看到的一個問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孩子們不缺吃穿,為什么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實最根本的就是缺乏足夠的愛和關注以及尊重。
與其簡單地將孩子的需求貼上"攀比"的標簽,不如和孩子坐下好好談談,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平衡,在群體認同與個性表達之間走出自己的路。
大家怎么看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