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七國爭雄的局面尚未露出絲毫端倪,一切都還遠在未來的迷霧之中,尚未成形。
韓、趙、魏乃晉國四卿之三,秦國都于雍(今陜西寶雞鳳翔)非咸陽,齊國君主尚姓姜。此外,有燕、楚兩國歷史悠久,加之吳、越、魯、鄭、宋、衛、蔡等諸侯國并存。
當時的人們,對過往的春秋時代茫然無知,對后來的戰國歲月也毫無概念,他們唯一清楚的是,自己正置身于周朝的時代之中。
昔日周天子逝世乃重事,諸侯皆以高規格待之。然時移世易,禮制廢弛,諸侯已不如先祖般重視,僅敷衍完成禮儀。相比天子更迭,諸侯更關心如何并他國或免遭吞并。
對姑蘇城中的吳王夫差來說,遭受他人欺凌的感受,遠比欺凌他人要痛苦沉重得多。
他常欺壓他國:即位次年便擊敗越王勾踐至其投降。九年前,他聯魯、邾、郯攻齊,海陸并進雖敗,卻開創海戰與協同作戰先例。次年,吳魯聯軍勝齊。六年前,他又與晉爭霸黃池。
夫差未料,他黃池壯志之時,勾踐趁虛率越軍破姑蘇,殺其太子。夫差盟主夢碎,急返吳國解困。連年戰亂,吳國難擋勾踐攻勢,再戰又大敗,主動權已歸越國。
夫差于姑蘇城中欲救亡圖存,卻束手無策;勾踐則厲兵秣馬,籌備三戰亦是終戰攻吳。夫差困守姑蘇近三年,終至城破國亡。自爭霸至滅國,不過十年。
吳國勢力衰弱后,齊國面臨的外部壓力迅速降低,然而,內部的矛盾隨即凸顯出來。
齊簡公姜壬在位時,任田恒為左相、闞止為右相,二者不和。次年,田恒政變,殺闞止與齊簡公,立姜驁為齊平公,自掌大權,謂齊平公宜施仁政,己則負責嚴法治罪。
孔子對田恒弒君廢立之舉憤慨不已,遂求魯哀公發兵伐齊,卻遭魯哀公與季康子無視。直至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田恒仍安然無恙。
數年間,田恒不僅逐一鏟除齊國舊族鮑氏、晏氏等,還竭力安置親族于各地。他選齊國高七尺以上女子入宮,后宮眾多且不阻賓客部下入內,迅速有了七十多位“子嗣”。
至公元前476年,田恒將齊國自平安東境土地盡歸己有,其封地超越齊平公,姜氏齊國實則已變田氏天下。《莊子》所言“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恰喻田恒之事。
公元前476年,周天子、晉國上卿趙鞅、亞卿智申逝世,智氏由智瑤繼位,趙氏由趙無恤掌權。然而,無論是家族勢力還是個人才干,趙無恤均顯著弱于智瑤。
趙無恤之母原為狄族奴婢,出身卑微。趙鞅初立嫡長子伯魯為世子,但據史書記載,三樁事跡促使趙鞅最終決定改立趙無恤為繼承人。
相士姑布子卿相完趙鞅諸子,皆言非將才,卻贊院中玩泥孩童有貴相。趙鞅疑道,那泥孩趙無恤母乃奴婢。姑布子卿回應:天命難違,雖出身卑賤,終將顯貴。
趙鞅將知識點刻于竹簡,分發給兒子們學習并定期考察。唯有無恤不僅熟練掌握,還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表現出眾。
三、趙鞅待兒子們成年后,皆遣至恒山(即今河北曲陽大茂山)周邊尋寶,眾人皆無所獲,唯趙無恤言:“雖未得寶,然自山巔望,代國頗為可觀。”
趙鞅決定吞并代國后,毅然立趙無恤為世子。當時,看好趙無恤的人寥寥無幾,與看好智瑤者相仿,唯智果例外,他勸智申,智瑤貪狠,立之則智氏危矣。
智申思索再三,未發現不立智瑤之由,故智果決定脫離智氏,改姓輔氏。智瑤與趙無恤繼位后,智氏漸強,趙氏漸弱,智瑤憑借勢力,取代了趙無恤的上卿之位。
公元前476年后二十余年,智瑤攻趙無恤于晉陽,因驕橫遭韓、魏背叛,終致敗亡。晉國四卿減至三卿,韓趙魏三分晉國,強弱瞬變,令人驚愕。
白公勝之亂后,楚國迅速安定并擴張勢力。公元前476年,楚惠王滅陳,持續向東海擴張,盡管其母為勾踐之女,楚惠王仍不屈于外公勾踐,當年楚越交戰。
楚惠王初登五十七載,后滅蔡、杞,欲攻宋時被嬰孩之時的墨子所阻。自楚惠王起,楚國重啟爭霸之路,疆域大幅擴張。
秦厲共公薨后,秦國陷入“四代亂政”,持續六十年。直至秦獻公登基,其子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秦國方在戰國中崛起。厲共公初,秦尚處上升,低谷與復興皆在后。
公元前476年,未來難測。周天子失諸侯敬,朝覲稀少;各國重軍備輕祭祀,敷衍行事;部分地區已用鐵器牛耕,而多地仍持木制耒耜耕作。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始春秋,至秦始皇滅六國終戰國,定界年限多樣,而公元前476年最為常見,距今兩千五百年。當時人們無“戰國”概念,未知未來變局,亦難料身邊諸侯存亡。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其中的人往往難以看清形勢,而后來者或旁觀者則能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事情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