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天氣轉晴,微風拂面,我院在海珠區北山公園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植樹節主題活動。活動邀請了器官捐獻者家屬代表、器官移植受者代表以及醫務人員共同參與,一同栽下了寓意著“感謝”和“珍惜”的黃花風鈴木,旨在通過種下“新生”樹,表達對大愛器官捐獻者的崇高敬意,以及對器官移植受者重獲新生的美好祝愿。
活動合影
一棵樹代表新生,一路繁花見證大愛
北山公園內,串串鈴鐺狀的金黃花簇擁在黃花風鈴木的枝頭,在春風中搖曳生姿,生機勃勃。我院于兩年前首創這一主題植樹活動,并在每個春天種下“新生”樹,春山可望,未來可期。如今,這些樹木已茁壯成長,形成了一片繁花似錦的“生命樹林”。
植樹活動現場,醫護人員與捐獻者家屬、移植受者代表兩三人一組,一起扶正樹苗、揮鍬鏟土、提水澆灌,合力栽下一株株黃花風鈴木,共同為建設“綠美廣東”增綠添彩。在過去的八年里,491位大愛捐獻者在我院送出“生命的禮物”,幫助了1848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重獲新生,860名失明患者得以重見光明。
植樹節現場
我院黨委書記楊建林表示,此次植樹活動,以“大愛”為橋梁,共同種下新生樹苗,寄托對大愛捐獻者的緬懷,同時也以愛鼓勵重獲新生的移植受者積極生活,勇敢前行。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他是我國近代革命的領袖,將“孫中山逝世日”定為“植樹節”,正是我國為了紀念一貫重視和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此次將植樹活動和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相結合,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紀念,也是對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創新”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器官捐獻與移植不僅是醫療事業的里程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里程碑。
我院黨委書記楊建林為活動致辭
我院副院長、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中心學科帶頭人劉超教授指出,今天,我們種下的每一棵樹,都將銘記捐獻者的大愛——他們的生命并未終結,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受贈者的身體里跳動,在蒼翠的枝葉間流淌。
我院副院長、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中心學科帶頭人劉超教授為活動致辭
只要世上還有人因他而微笑,他就永遠活著
在活動中,器官捐獻者家屬代表張笑笑(化名)分享了她丈夫的捐獻故事。張笑笑的丈夫是一名工程師,不幸因突發腦出血離世,但他的大愛捐獻卻成功挽救了五條生命,并讓兩人重見光明。張笑笑表示,希望能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理解,雖然父親無法陪伴他們成長,但他是一位英雄,生前善良堅毅,為家里撐起一片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拯救了幾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為幾個家庭帶去了新的希望。她期望孩子們能夠從這一選擇中學會,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成長為有愛心、有擔當的人。在張笑笑心中,丈夫這位年僅39歲的工程師,已經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一座比任何鋼筋混凝土建筑都要堅固且意義深遠的生命豐碑。
梁小舞(化名)的丈夫同樣在我院實現了大愛器官捐獻。由于長期高強度工作并忽視身體健康,梁小舞的丈夫于兩年前不幸被確診為尿毒癥,并歷經長時間等待腎源的煎熬。在等待期間,他深切體會到患者的無助與痛苦,曾向妻子表達,若自己遭遇不幸,愿意捐獻器官,為那些像他一樣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患者帶去重生的希望。不幸的是,他最后因腦出血離世。家人遵循他的遺愿,代為做出了器官捐獻的決定。“丈夫教會了我要珍惜生活,關愛自己的身體,在面對黑暗時,也要努力在黑暗中種下光明的種子。只要這世上還有人因他而微笑,他就永遠活著”,梁小舞說。
陳興(化名)是一名醫生,術后八個月,他已能夠陪伴小孫子在公園里追逐,并重返心愛的工作崗位,在醫院給學生示范教學并親自上臺完成各種手術。回想起當初等待肝源的煎熬,恐懼與痛苦交織成每日生活的底色。陳興感嘆道,當得知肝源匹配成功的那一刻,就仿佛聽見“枯木逢春”的裂響。移植手術之后,他無數次在內心中向無私的捐獻者致以最深的敬意與感謝,是他們的這份生命禮物,讓他得以重獲新生。
生命因奉獻而延續,因大愛而長青。
在這片“生命樹林”,
晨露浸潤的葉片會替捐獻者凝視朝陽,
夜風拂過的樹梢會替他們擁抱星光。
當孩子的歡笑驚起林間飛鳥,
當老人的掌心撫過斑駁樹皮,
我們便知道,
死亡從不是終點。
那些曾在捐獻同意書上顫抖著簽下的名字,
如今已化作千萬條根系,
串聯起人間最動人的春天。
來源: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中心辦公室
責編:黃睿、房詩婷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