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高齡的香港首富李嘉誠估計沒想到在這個年齡還會成為媒體的標靶。這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一旦中美展開全方位對抗,企業家,特別是像李嘉誠這樣有全球生意的企業家很難置身事外,必須要選邊站隊,不能置身事外。
最近幾天,香港《大公報》罕見的連續發文抨擊李嘉誠控制的香港長江和記實業轉讓旗下全球43個港口的買賣。
《大公報》第一篇文章是3月13發表的題為“莫天真 勿糊涂”的評論文章。
文章大意是李嘉誠不應該把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在內的這43個港口賣給美國資本,“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應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場、站在哪一邊?!?br/>
緊接著第二篇文章是3月15日發表的題為“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評論。
文章比第一篇文章語氣更強硬,連續質問當事方“為何如此輕易將這么多重要港口轉讓給不懷好意的美國勢力?表面宣稱的商業行為暗中藏著怎樣的政治算計?所謂“精明”的交易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這般選擇是否在助紂為虐、貽害中國和世界?”
再接著就是今天發表的第三篇文章,題為“飲水思源有擔當 背靠祖國謀發展”的《大公報》社評。
文章告誡,“對接國家戰略不是一句空話,貢獻國家更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在大是大非面前,香港各界必須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勇于擔當歷史責任,堅定信心,為維護國家安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香港力量”。
香港《大公報》這張報紙傳遞的是什么聲音,是張什么樣性質的報紙不用多說。
香港《大公報》這次連續發文抨擊香港長和以200多億美元天價賣出全球43個港口給美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說明李嘉誠這次買賣惹了大麻煩。
2013年開始,李嘉誠大舉拋售在內地的數百上千億物業資產,然后轉手又買入千億歐洲資產。當初李嘉誠這樣拋售中國內地資產去西方投資的行為也沒有引發類似像香港《大公報》今天這樣的連續炮轟。
十多年后,反而李嘉誠是在拋售在其他國家的資產,并非是在中國的資產,這次卻被輿論炮轟。這說明今天的形式和格局已經和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今年1月20日特朗普第二次就任美國總統后,兩個月來,特朗普政府在經濟上針對中國的意圖明顯。中國成為唯一的連續兩次被單獨加征10%關稅的國家,很大程度上中美未來在經濟上的激烈對抗難以避免。
在這樣的特殊大背景下,在中美有可能全面對抗的格局下,李嘉誠及其控制的企業竟然把具有關鍵戰略意義的數十個港口賣給美國資本。
一方面,與李嘉誠而言是在高位套現,大賺了近200億美元,同時又避免卷入了中美之間的對抗和沖突。
另一方,對特朗普和美國資本而言,可以視為一次勝利,實現了特朗普上臺即宣稱要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的意圖,為特朗普在政治上加了分。
對李嘉誠和特朗普雙贏的事卻被《大公報》抨擊為傷害了中國的利益。至少給人感覺是李嘉誠是屈服于美國壓力,沒有頂住美國的壓力把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賣給了美資。
《大公報》連續炮轟李嘉誠及長河實業,除了批評李嘉誠在關鍵時刻迎合了美國利益外,一定程度上也是說給其他企業家聽的。
企業家以后再遇上類似牽扯到中美經濟對抗的事情上,不要去學李嘉誠,為了保證企業的利益去迎合美國的利益。
《大公報》作為一家媒體去連續炮轟香港長河這次賣港口的行為,文章還可以寫得更清晰明白一點。
直接寫明“李嘉誠不應該把港口賣給美國資本”,“李嘉誠不應該去賺美國人的錢”,“這樣的買賣就是賺錢也不應該和美國人做”......
《大公報》甚至還可以給出企業遇上這樣問題的解決指南,比如企業即便虧損,即便倒閉也不要賣港口出去......
《大公報》的人可以去幫李嘉誠做生意了。(文玉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