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我發小家的兒子小滿,都3歲半了,還沒辦法清楚地表達“上廁所”這件事。他在幼兒園里,因為沒辦法及時跟老師說,竟然一天拉了3次褲兜。
老師無奈地打電話跟發小嘆氣:“別的小朋友都能告狀、吵架了,小滿想上廁所了,卻只能急得直跺腳,啥也說不出來!”
半年后,發小帶兒子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出來了,是語言發育遲緩,智力測試結果顯示竟然比同齡人低了15分!
發小哭著說:“什么貴人語遲?這簡直就是坑娃!”
原來,她婆婆天天念叨 “晚說話的孩子聰明”,一直攔著不讓去醫院檢查,結果硬生生把問題給拖大了。
01
腦科學解密:晚說話,可能是孩子的大腦在“求救”
小區里有個寶媽,孩子2歲了還不會叫媽媽,可她卻天天在群里曬娃,說:“這叫大器晚成!”結果上個月,幼兒園的勸退通知一發,她徹底慌了神。
孩子連一句簡單的“老師好”都說不利索,在幼兒園里還被同學嘲笑,叫他“小結巴”。
其實孩子說話晚的根源,就藏在大腦里。
大腦中有個區域叫布羅卡區,它就像是掌管語言的“開關”,也可以把它比作手機的CPU,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咱們來看看正常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2歲左右,就能說出大概50個詞了;到了 3 歲,已經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
在這個過程中,布羅卡區被充分激活,所以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很好,能達到標準水平。
但反觀那些說話晚的孩子,咱們會發現:他們的詞匯量連正常孩子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而他們布羅卡區這個“開關”就像陷入了長期休眠,沒有發揮作用。
這樣會導致孩子語言理解能力差,在學校里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且思維受限,沒辦法用清晰的語言整理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們在社交上也會遭受挫折,被小伙伴嘲笑是“小啞巴”,慢慢地變得自卑、孤僻。
和晚說話相比,孩子早說話,可能在智商方面會要高那么一丟丟,當然也要綜合看孩子其他方面的情況,不能一錘定音。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盡量早開口說話呢?
02
聰明媽媽都在用的“語言急救法”
第一步:激活布羅卡區,豐富孩子的語言環境
想要激活孩子大腦中的這塊區域,跟孩子玩一些日常的小游戲就很有用。
比如玩“詞語接龍”,看到蘋果,就跟孩子念叨:“紅彤彤的大蘋果,又甜又脆的蘋果,寶寶最喜歡吃蘋果啦!”
咱們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看到藍天白云,就說:“寶寶快瞧呀,白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樣,高高的大樹像站崗的衛士,還有那飛著的小鳥,正嘰嘰喳喳地唱著歌呢!”
洗澡的時候,咱也別閑著,可以跟孩子說:“嘩啦啦的水沖在身上好舒服呀,搓出好多泡泡,你洗得香噴噴的啦!”
這些看似簡單的重復和引導,卻能幫孩子積累詞匯,刺激他們大腦布羅卡區的發育。
另外,孩子的語言學習離不開環境,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浸泡池”。
咱們要每天保證2小時,讓孩子沉浸在兒歌、故事、日常對話里,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盡量早開口說話,而且說話利索、有邏輯。
第二步:家長裝傻,讓孩子幫忙,激發他們說話的潛力。
家長變“笨”,孩子才能有機會表現自己嘛,在語言發展方面也是如此。
像我同事小雨屢試不爽的絕招,就能把全公司的人都逗笑。
她說她晚上回家會故意把鞋穿反,然后對著她兩歲的女兒撒嬌:“哎呀,媽媽的腳好痛痛!寶寶快來救救媽媽!”
她女兒急得直跺腳,然后居然大聲說了:“錯了!鞋上,有小兔子,要對對齊!”
讓孩子著急,越急越能激發他們說出更多詞匯,媽媽們記住,要眨著眼睛裝無辜哦。
第三步:讓孩子學認字,能同步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發育
語言學家經過研究發現:2-8歲是孩子識字的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文字的接受能力,就像海綿吸水一樣。
識字早的孩子,詞匯量能達到普通孩子的3倍,說起話來自然更加流暢,表達想法也更清晰,語言能力發育更好。
而要是孩子識字晚,等上了小學,閱讀速度就會比別的孩子慢,做數學題時,連題目都讀得磕磕絆絆,理解起來困難重重,學習成績自然也容易受到影響。
那如何幫孩子盡早識字呢?自然不能逼著孩子學認字,得用快樂的方式來識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