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2025年央視“3·15”晚會如同一面照妖鏡,讓家電維修行業的亂象暴露無遺。國內最大的家庭維修平臺啄木鳥因“無病亂修、小病大修、亂收費”等問題被點名曝光,消費者投訴中“打開水龍頭收費100元”、“91元成本電機收費659元”等案例,引發關注。
事件發生后,重慶市市場監管部門連夜展開調查,啄木鳥公司公開致歉并承諾整改。據媒體報道,3月16日,啄木鳥再道歉,發布《整改承諾書》:即日起,我們將全面推進整改措施,接受全民監督。而且承諾舉報“先維修后報價、強制收費、夸大維修”等問題,核實屬實獎勵1000元。
不過,在啄木鳥坦誠面對問題的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一事件并非簡單的企業失責,而是整個家電維修行業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
「于見專欄」認為,啄木鳥事件既折射出行業普遍存在的“信息差”與“高抽成”頑疾,也暴露出互聯網平臺在資本裹挾下的發展悖論。那么,透過現象看本質,什么才是家電維修這個行業的真相?
啄木鳥事件,折射出行業普遍的亂象
在啄木鳥事件爆發后,有一種觀點認為,啄木鳥從“維修工”到“盈利機器”,是因為其商業模式存在著缺陷。但是,這種現象是行業通病,本質上是資本驅動之下野蠻生長的結果。
實際上,啄木鳥的財報數據堪稱亮眼。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始終維持在80%以上,2023年營收突破10億元,增速超45%。
然而,啄木鳥高利潤背后,是源于其收入與工程師深度綁定的商業模式。據了解,啄木鳥平臺從每筆訂單中抽取40%的服務費,比行業水平高出不少。
這種“高抽成”模式直接導致維修師傅收入被壓縮,迫使其通過虛報故障、更換配件等方式彌補利潤缺口。例如,成本91元的電機被收費659元,維修工僅能分得四成收入。
有人認為,啄木鳥引發關注,是資本助推下企業高速擴張與質量失控的邏輯悖論。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成立以來,啄木鳥已累計融資超6億元,股東包括小米、順為資本、58同城等巨頭。然而,資本的涌入加速了其規模擴張,卻讓其服務質量也需要提升。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啄木鳥在今年315期間備受關注,也源于其位居行業數一數二的江湖地位。但是實際上,種種跡象表明,啄木鳥或許并不是那位更應該被送上審判臺的代表企業。
相反,啄木鳥也曾進行了不少行業創新,并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消費者口碑。
首先,在市場覆蓋與用戶基數方面,啄木鳥占據絕對優勢,為這個“又臟又累”的行業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抹殺的。
據了解,啄木鳥自2014年轉型平臺化模式以來,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擁有10萬名注冊維修工程師,年訂單量超千萬單,服務用戶超過3000萬家庭。
其市場占有率遠超競爭對手,成為消費者認知中的“家庭維修代名詞”。
根據招股書數據,2023年平臺營收達9.8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44%,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這種規模效應不僅為其帶來議價能力,更形成用戶與工程師資源的“雙向鎖定”——消費者因平臺覆蓋率選擇啄木鳥,工程師因訂單量依賴平臺派單。
其次,啄木鳥的快速擴張,離不開資本助推。自2016年起,其累計融資超4.5億元,投資方包括58同城、順為資本、小米生態鏈企業等,估值一度攀升至17億元。
資本的涌入加速了其“跑馬圈地”策略:通過高額營銷投入(2023年營銷費用占比營收近50%)搶占用戶心智,以“正規家庭維修,就選啄木鳥”的廣告語建立品牌認知壁壘。
這種互聯網經典打法,使其在低頻、非標的維修市場中建立起難以復制的流量入口。
與此同時,啄木鳥的行業行業優勢,也是其成為行業頭部企業的最大籌碼。據觀察,近年以來,啄木鳥在數字化與標準化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并成為其“破局密碼”。
一方面,通過技術驅動,啄木鳥逐漸形成了可以自動運轉的服務閉環。面對家庭維修行業的非標痛點,啄木鳥自主研發的“天工系統”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該系統整合智能分單、服務流程監控、ERP結算和TQS質量評估體系,將數百項維修服務分解為標準化模塊,實現從接單到售后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
例如,通過AI算法匹配工程師技能與訂單需求,故障診斷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用戶可通過系統實時查看維修進度與費用明細,極大地緩解了價格不透明的行業頑疾。
另一方面,其工程師生態的“正向飛輪”,也在加速其平臺的發展。據分析,傳統維修行業因單次博弈特性,極易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而啄木鳥則通過建立工程師評級體系、培訓中心和收入分成機制,試圖重構這一生態。
與此同時,啄木鳥在全國設立400余個工程師驛站,提供定期技術培訓與認證,推動“游擊隊”向“正規軍”轉型。
而且,為了實現其生態的穩固性,啄木鳥平臺將工程師的收入與其實現了綁定。通過訂單量保障和技能分級獎勵,頭部工程師月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形成“技能提升—收入增加—用戶好評”的閉環。
值得一提的是,啄木鳥平臺的用戶評價與投訴數據,也與工程師接單的優先級緊密關聯,從而倒逼工程師服務質量的提升。
爭議中的行業價值:啄木鳥的“兩面性”
作為行業頭部企業,啄木鳥“身上”的問題,可謂是行業痼疾的“放大器”。而且問題,本質上是行業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
眾所周知,家庭維修服務具有低頻、高信息差、弱監管等特點,平臺為維持高毛利(80%以上),不得不通過高抽成(40%)轉嫁成本壓力,迫使工程師通過虛報故障、更換配件等方式彌補收入缺口。
實際上,這種模式并非啄木鳥獨有,而是O2O平臺在服務領域的通病——從網約車到外賣,資本催熟的規模擴張。往往以犧牲服務質量為代價。
不過,在這個并不成熟的行業,啄木鳥一直是行業探路者的角色。而其探索對于行業而言,卻具有標桿意義。
尤其是其標準化嘗試,以及推出的“25字服務口訣”、“三大服務要點”等標準,雖未徹底解決宰客問題,但卻為行業提供了可參考的規范化框架。
此外,其覆蓋300余城、10萬工程師的規模,解決了傳統維修“找師傅難”的痛點;O2O模式提升了服務效率,疫情期間為居家維修提供了便利。據其招股書披露的“質保金”制度(累計收取超3億元)。該類舉措雖然雖未杜絕亂象,但也體現了風險共擔的嘗試。
與此同時,其數字化基建,也正在推動啄木鳥快速發展。尤其是天工系統的故障數據庫和智能診斷模型,為行業積累了寶貴的服務數據。可以預見,隨著AI時代的來臨,其未來也有望通過AI,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
而在資本的驅動下,其融資投入的研發費用(累計超3億元)和工程師培訓體系,客觀上推動了行業從“手工作坊”向“現代服務業”進化,更凸顯了其在行業內十分積極的一面。
維修行業的三大結構性困境,行業通病亟待破解
據觀察,由于維修行業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權益存在天然弱勢。尤其是家電維修屬于典型的非標服務,消費者對其服務價值,也缺乏專業判斷能力。
加上行業內十分常見的高抽成模式,也讓啄木鳥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據了解,行業頭部平臺普遍抽成20%-30%,而啄木鳥將比例拉高至40%,也讓平臺與工程師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而在這種模式下,平臺成為“流量販子”,維修工也淪為“創收工具”,消費者則成為最終買單者。
追根溯源,行業監管的滯后性以及行業標準的缺失,或是致命傷。
實際上,目前家電維修行業缺乏統一的收費標準與資質認證體系。
盡管《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要求明碼標價,但執行層面形同虛設。即使在啄木鳥平臺,也偶爾存在無證人員承接高空作業等高風險服務。監管的缺位,也導致了行業亂象長期難以根治。
圖源:網絡,桌木鳥發布的致歉聲明文件
不過,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啄木鳥或許不應獨自成為“背鍋俠”。
而從企業的責任角度,商業模式或許需要回歸服務本質,正如啄木鳥在道歉聲明中強調,“放棄公關,接受陽光檢驗”,并建立三級投訴機制,其直面問題的態度,顯然是值得肯定的。
與此同時,雖然在目前數字化新基建的加持下,行業逐步走向規范。
但是未來,家電維修行業標準化與數字化的進一步協同,以及服務標準化升級,通過平臺、協會、監管等多層面進行優化,卻依然十分緊迫。
結語
在亂象叢生、以非標服務為主的家電維修行業,啄木鳥事件,可謂撕開了行業的遮羞布。但將其簡單歸咎于“無良企業”,卻無助于問題解決。
而從資本催熟的平臺經濟到傳統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角度,中國商業生態的進化,始終伴隨陣痛,積極面對遠比回避問題,更有實際意義。
所幸的是,啄木鳥在發現問題后,拿出了徹底整改的態度與決心。
「于見專欄」認為,對于行業而言,也唯有企業正視痼疾、完善行業標準、逐漸完善監管規則。與此同時,加強消費者教育,讓更多消費選擇變得理性,方能實現多方共贏。畢竟,修好家電容易,修補消費者信任卻很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