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牛馬沖破馬廄踏入社會,我們是否在社會制度層面筑好新的圍欄?
2025,機器人牛馬“已上崗”,讓牛馬們猝不及防。
機器牛馬“已上崗”,也意味著肉身牛馬“被失業”。
一方面前沿科技都在大躍進、廣應用,恨不得滿世界都是機器人;另一方面普通人賴以生存的技能可能輕易就被機器人所平替,引發基礎崗位的失業危機,還有更多社會保障等等現實問題。
未來正在發生、即將席卷,然而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第一波機器人牛馬已上崗
“上周有個策劃案,客戶給的反饋一眼‘AI 味’,今天又碰到一個客戶,直接把廣告軟文丟給 AI修改了…”
這是AI 時代乙方的自嘲,當未來就這樣赤裸裸到來,當你熟悉和賴以生存的技能,輕松被AI破功,作為肉身牛馬,就問你慌不慌。
身段越來越靈活的機器人到處“已上崗”,正在引發全面失業焦慮。
機器人處處“已上崗”
普通人所從事的基礎崗位,首當其沖遭到沖擊。
第一批AI 公務員已經上崗,考公大軍瑟瑟發抖;同時,各種“人形機器人”也在工廠流水線上躍躍欲試。
近日,優必選在汽車工廠完成多臺、多場景、多任務人形機器人協同作業測試。比亞迪說2-3年內流水線要投產幾千個機器人,日漸成熟的智能駕駛也可能取代司機與代駕……
智能駕駛探測
還看到一則新聞,說4月13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將在北京亦莊舉辦,人形機器人將與運動員同時鳴槍起跑。
機器牛馬不但在崗位上取代肉身牛馬,連馬拉松這種體育運動也不放過。
馬斯克在 2023 年語言,機器人未來數量將會超過300 億臺,遠超人口總和。宇樹科技的王興在采訪時也曾說過:在有生之年,人形機器人將會重塑所有行業。
這些聽起來有點科幻。但 2025 年真的是“機器人元年”,機器人進流水線打工,做重體力活,甚至搖奶茶拉咖啡,正在成為現實。
已經沒有退路了
2025,全深圳的老板都在研究怎么用AI減少人手。有人從24年開始通過AI探索縮減可替代人員,“今年成功壓縮五分之一”。
與此同時,機器人上崗也引發全面失業焦慮。
《DeepSeek預測未來無法被取代的10大職業》,被替代者構成了一幅當代牛馬浮世繪:從事重復性操作的群體,無論年齡、學歷和經驗,都有可能被替,眾生平等。
當大家焦慮的問deepseek未來有哪些工作是不可被替代的,所有人都直觀感受到這種恐懼。
那種感覺就像是,公司有一天忽然來了一批實習生,青澀不諳世事,沒有廢話也不會來事,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極強,24小時加班,且工資只有你的三分之一。天天一起搬磚,就問你慌不慌。
想想就知道,第一波被取代的是誰。
宇樹科技機器人
網約車、流水線、文員、業務員,文字工作者甚至公務員,律師、醫生 ……畢竟“Ai處方還不潦草”。當普通人賴以生存的技能輕易就被機器人所平替,基礎崗位失業進而可能引發一系列勞動保障等社會問題。
上周打網約車,問起師傅對于AI智駕的看法,師傅反應很激烈。他說:“AI應該去搞前沿創新,不是一上來就搶我們這些普通人的飯碗。”
一個中產失業了可以退而求其次,但是一個網約車司機、流水線工人被失業了呢?
真的準備好了嗎?
世界是個草臺班子,但AI不是。
當人形機器人都武裝了AI腦,和你一起搬磚做牛馬,那情景細思恐極,比迷茫更先到達的是恐懼。
有人記錄去年已經發生的場景:富士康昆山工廠偌大的車間里機器轟鳴,原本熙熙攘攘的工人們不見了蹤影。一位老員工感慨地說,以前這里可是有11萬人在忙碌啊,現在就剩5萬人了,剩下的"同事"都變成了不知疲倦的機械臂。
這簡直就是一場悄無聲息的"產業革命"。放眼望去,這樣的場景在全國各地不斷上演。
富士康無人車間
大家還記得在宇樹科技CEO王興興預言"普通人可以不用上班",一條網友評論道出的大眾的焦慮:"那誰給普通人發工資?"
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已達到每萬名員工470臺,位居全球第三。從富士康昆山工廠裁員6萬人到70名AI公務員上崗,技術革新帶來的就業沖擊正在逐步顯現。面對這場無聲的革命,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
ai替代的越來越多
新希望集團劉永好曾算過“一臺機器人售價相當于兩個工人年薪”,當被問及“怎么看待機器對于人工的替代效應”?,他回答說:”我們在考慮用機器人、新技術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我們的員工怎么辦、我們的農民朋友怎么辦?!?/p>
這條新聞下高贊評論是“科技發展一定要給普通勞動者留條生路” ,廣泛共鳴下,是戳中了當今打工人的恐懼點:一邊大量失業一邊搞人工智能,發展搶了普通人賴以生存的飯碗,怎么辦?
德國早在2013年就提出"工業4.0"社會配套方案,芬蘭試點全民基本收入,日本將機器人稅納入立法議程——這些探索都在叩問同一個命題:當機器接管了勞作,人類該如何重新定義工作的價值?教育系統能否培養出駕馭而非被機器碾壓的下一代?社會保障網要不要承認"無用階層"的生存尊嚴?
擁抱智能時代
“擁抱智能時代"的標語映照著每個當代人內心的惶恐,當機器人牛馬沖破馬廄踏入社會,我們是否在社會制度層面筑好新的圍欄?
站在2025年,機器人疊加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猛烈得多,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網絡
說說你對AI上崗的看法?
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