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奉化溪口鎮,青石板路上飄著炊煙,老匠人王師傅正用竹篾編織一只活靈活現的“瑞獸燈”。這項始于南宋的草編技藝,即將作為奉化非遺活化工程的首批項目,登上亞運主題文化展的舞臺。這是奉化區本月啟動“宋韻千年”計劃以來,首個落地的傳統文化振興項目。
在武嶺門外,占地1200平方米的非遺工坊已完成主體建設。工坊采用榫卯結構的仿宋建筑,內部設置沉浸式體驗區,游客可親手制作紅幫裁縫盤扣、棠云竹刻。文化館負責人透露,這里還將引入AR技術,重現《奉化縣志》記載的“三月三廟會”盛景,讓消失百年的民俗通過數字技術重生。
值得關注的是,奉化首次將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深度綁定。大堰鎮高山梯田畔,三十座傳統夯土房正在改造為非遺主題民宿,每間客房對應一項瀕危技藝。村民李大姐參加藤編培訓后,月增收超3000元:“以前覺得老手藝沒用,現在外國游客都搶著買我的竹編茶席。”
在莼湖鎮碼頭,省級非遺“漁船號子”有了新傳承。90后音樂人張海洋將漁歌改編成交響樂,配合全息投影技術在漁港夜空上演。文化學者評價:“這種創新不是顛覆,而是讓傳統文化找到與當代對話的語言。”
隨著奉化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館,雪竇山宋明理學研究院正式掛牌,這座有著1800年建縣史的城市,正以文化為支點撬動全域發展。當暮色籠罩彌勒圣壇,百名孩童手持非遺花燈組成星河,古老技藝的光暈照亮了整座城市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