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進謀發展 教研幫扶促提質
3月4日至6日,“走進粵東西北(韶關)教研幫扶活動”小學信息科技專場在仁化縣城北小學舉辦。本次活動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通過集體備課、課例展示、專家引領、主題研討等形式,為粵北地區信息科技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集體備課凝智慧,精準研磨啟新思
3月4日下午,活動在仁化縣城北小學拉開帷幕。韶關市湞江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室副主任、信息科技教研員朱艾然主持集體備課,中山市實驗小學教務處副主任、中山市優秀教師陳宏珊與韶關市湞江區沙梨園小學伍灝老師分別闡述《二值的黑白圖像》和《信息偵探智斗編碼謎案》兩節信息科技課的設計思路。她們圍繞“數據與編碼”模塊,以任務驅動為主線,融入破案情境與跨學科活動,在知識邏輯中滲透計算思維與數字化創新能力培養。省教研院專家及與會人員就教學目標的精準性、技術工具的適配性展開深入探討,為課堂優化共商良策。
課例展示顯匠心,共研共學促提升
3月5日上午,課例展示環節精彩紛呈。韶關市湞江區沙梨園小學伍灝以“偵探破案”為脈絡,引導學生通過解碼電話、設計編碼表完成案件推理。通過任務驅動、技術賦能和多元互動,成功將“數據編碼”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學生的具身體驗,充分落實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標對“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字化創新”的內容要求。以“最美編碼獎”“最佳創意獎”評選激發學生創新實踐,在數字化任務中深化對“數據保護”與“信息傳輸”的理解。教師語言親和、課堂反饋及時,展現了扎實的專業素養。
中山市實驗小學陳宏珊以“二值圖像編碼”為錨點,通過問題鏈驅動、工具支持與分層任務設計,將抽象的二進制概念轉化為可操作、可驗證的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數據編碼”模塊的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標內容要求。教師對課堂生成問題的靈活處理、對創新思維的有效激發,以及技術工具與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展現了鮮明的素養導向教學特色。
課后,專家與一線教師圍繞課例展開多維度剖析。多位教師的評課既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又關注城鄉教育差異,為課堂優化注入“接地氣”的實踐視角,充分體現“評課促教、研以致用”的活動宗旨。
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廣東省特級教師、中山市名教師、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信息科技(信息技術)教研員陳明宏高度評價兩節課的“技術融合”與“真實問題導向”,指出信息科技課堂需堅守學科邏輯,強調“在數字場景中驗證知識,凸顯技術應用價值”。韶關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信息科技(信息技術)教研員、高級教師杏建紅總結強調,信息科技教學應立足課標,從“關注技術操作”轉向“培養數字素養與創新能力”。
專家講座指方向,思維碰撞啟新程
3月5日下午,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信息科技教研員陳明宏以“重體驗,常驗證,強邏輯,顯價值——基于教學指南的《數據與編碼》教學思考”為題開展專題講座。結合課例與《數據與編碼》義務教育信息科技教學指南,他強調信息科技教學需緊扣學科核心邏輯,“用數字技術解決真實問題”,避免陷入“空心化”或“純理論化”。針對AI技術變革,他呼吁教師關注“網絡化與智能化場景設計”,引導學生從“數據編碼”延伸至“算力與算法”的深層認知,為學科發展筑牢思維根基。
研討交流拓視野,蓄力前行謀新篇
3月6日上午的研討會上,與會人員圍繞“新課標實踐難點”和“技術與學科融合路徑”展開熱烈討論。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信息科技教研員陳明宏逐一解答師資培養、課程銜接等問題,提出“分層教學應對零基礎學生”“任務設計兼顧普惠性與挑戰性”等教學策略和方法,鼓勵教師“敢于突破教學指南框架,探索技術前沿應用”。
此次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走進粵東西北(韶關)教研幫扶小學信息科技活動以課促研、以研促教,為韶關市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搭建了專業提升的優質平臺,不僅是粵東西北教育協作的生動實踐,更彰顯了信息科技學科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價值。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